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楚820>71、楚共王

楚令尹子囊率楚、秦、郑联军在宋边境耀武扬威,多少也挽回了些面子,但回国没多久,郑国就派大夫良霄、太宰石?(c)求见楚共王,并带来一个不好消息——晋军来犯,请楚共王速派兵救援。

毫地结盟还没一个月,郑国就同秦、楚二国坑壑一气,背盟侵宋,把以晋国为首的北约国耍了个遍,令晋悼公非常恼怒。

这一次,晋悼公觉得不能再姑息郑国,决定以强盛之形,坚其归志,实在没撤,就干脆灭了郑国。

于是,晋悼公亲自率领第一军,以及宋、鲁、卫、齐、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全部精锐兵力,浩浩荡荡开赴郑国而来。

一望无际的军队。

此乃“三驾”之三:大军压境,强势震慑。

大军观兵于郑之东门,所过之处,寸早不生,生灵涂炭,暗含着晋悼公对郑国漫漫无绝期的恨意。

而郑国也终于达到了“使晋师致死于我”的目的。

目的是达到了,但这一次晋联军的架势实在太大,让郑上卿子孔担忧不已,如果晋悼公问起罪来,自己绝对是难逃一死,于是一面使王子伯骈(p)求成于晋,一面使大夫良霄、石?请救于楚。

如果楚国能来救郑,必抱定同晋联军一决高下之决心,到时候郑国也可以择其胜者而从之。

如楚国不能至,郑国就以重赂结晋,死心塌地跟随晋国。

楚共王听完简报,暗自盘算了一下,觉得一年下来,再伐复再伐,人马早已疲惫不堪,再行军事,只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于出兵救郑一事,楚共王也不笨,以独木之力对抗十几个诸侯,显然是吃亏的。

踌躇之时,良霄又在一旁不停的催促楚共王,让其快点拿主意,自己也好快点回去交差,郑国军情危急,稍一迟缓,便会遭灭顶之灾。

外有强敌、内有疲兵,让楚国出兵同中国之诸侯争郑,显然不太现实,但作为一国之君的骄傲,也不允许楚共王就这样看着郑国亲晋,于是楚共王试探性的问了下良霄:“你觉得寡人该如何做?”

作为一块被晋、楚双方争夺的香馍馍,良霄也自视甚高,应对措施那也成竹在胸,非常傲慢的向楚共王提出了两个建议——要么准备好玉帛,以安抚晋,使其退军;要么就用武力,使其退军。

对于良霄提出的两个“要么”,楚共王觉得有点强人所难——“以玉帛绥晋”,没面子;“以武摄威之”,没实力。

见楚庄王良久不语,面露难色,良霄不耐烦的说道:“请君快决定,若君俱不能,就怨不得我们从晋啦!”

感情自己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良霄类似于最后通牒般的言语,深深硬硬的戳中楚共王尊严,大怒:“你们郑候从晋,不过,你们两个就从楚吧。”

说完,就将二人囚禁。

至此,楚共王彻底同郑断交,同时也放弃了北伐雄心,让霸与晋。

公元前562年九月二十六日,晋新军将赵武进入郑国和郑简公结盟。

十月初九,郑子展出城和晋悼公结盟。

十二月初一,晋悼公主盟,与宋平公、卫献公、鲁襄公、郑简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献公、杞孝公、小邾穆公、齐世子光盟于萧鱼(今河南省许昌市)。

会上,晋悼公宣布赦免郑国战俘,招回联军派往郑国境内的侦察兵,并禁止联军在郑国掳掠。

为感谢晋悼公仁德之举,郑简公回礼晋悼公乐师三名(师悝、师触、师蠲juan)、整建制广车(攻车)和軘(tun)车(守车)各十五乘、普通战车七十乘、歌钟两架(包括镈和磬)、女乐两佾(yi,行列)计十六人。

此后二十年,郑从未背叛过晋。

此次会盟,史称“萧鱼之盟”。

萧鱼之盟,是继晋文公之后,晋国再度确立的对中原的绝对支配权和实际统治权,标志着晋国霸业的复兴,也宣告着晋悼公称霸时代的开始。

晋悼公也在荀罃等一班干臣的辅佐下,成为了楚庄王之后,又一位世人景仰的的霸主,而这一年,晋悼公只有二十五岁。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晋楚双方实力相当,互有胜负,相持不下,但晋国又是如何洞悉战争规则,发现彼此优劣之势,从而“三驾而楚不能敌”呢?

战争不是简单的国力对决,而是军力的比拼、政治的角逐和外交的斡旋,力强者胜,力弱者败。

于是,晋军元帅荀罂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增强自己并削弱敌方的“力”?

首先,从地缘上孤立楚国。

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晋、鲁、宋、卫、曹、邾、滕、薛等八国攻克彭城,“楚失东夷”。

晋悼公九年(公元前563年),晋、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齐等十二国灭掉偪阳,使楚丧失中原最后一个据点。

彭城和偪阳的失利,使得楚国丧失对淮河以北的宋、鲁、齐等国的威慑,对楚国北伐晋、郑、陈等国起到了牵制作用。

同时,中原诸国也可会同晋国屯兵虎牢,与楚争郑,楚国也由原先对中原诸国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守势。

其次,建立制楚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的,但事实证明,统一战线不管在现在,还是在过去,都是一大重要法宝。

虽然晋悼公没有学齐桓公打出“攘夷尊王”的政治口号,但是晋悼公从小就待在


状态提示:71、楚共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