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楚820>81、晏子
持众位将军、大夫、有名望的士人和庶人到了太庙的一个大坑边上,用戟钩着他的脖子,用剑指着他的心口,威逼他们宣誓效忠,否则格杀不论。

当场便有七名大臣宁死不从,被当场戮死,场面十分血腥。

不一会儿,就轮到晏婴了。

上一次因为崔杼要博得声望的缘故,放了晏婴一马,崔杼感到很后悔。这一次,已经是破釜沉舟豁出去了,一定要晏婴宣誓,否则杀鸡儆猴、一视同仁。

面对恶狠狠的崔杼,晏婴仰天长叹道:“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会受到报应的)。”

坚决拒绝宣誓。

晏婴的固执引起崔杼的好奇,其背后的势力也不能让崔杼小觑,于是,他决定再给他一个机会,便语重心长的曰:“如果你改变主意,那么我将与你一起开创不世功业;如果你一意孤行,戟已经在你的脖子上,剑已经在你的胸口上,你好好考虑一下吧。”

这句话让晏婴有所动摇,因为他的心中有个梦想,这梦想就是使国君贤德,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如果死了,再大的梦想终究会被黄土尘封。

如果妥协,实现的梦想始终会被历史唾弃。

他忠君,他希望维护国君的权威,但这权威必须是为国家。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为了国家,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

晏婴放空一切,喃喃道:“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毫不畏惧的眼光,缓缓看向崔杼,厉声道:“崔子!子独不为夫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不改口)!”

崔杼气急败坏,冲上前去就要杀了晏婴,被庆封拦住,劝道:“我们因为国君无道而杀了他,还说得过去,现在要杀了有道之人,就不能够以此为教了啊。”

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崔杼只好又一次放晏婴回去。

《诗经》赞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晏婴,姬姓,晏氏,字仲,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与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盟诸侯,创造了煌煌大业的管仲一起,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

苏辙曾把“管”、“晏”二人相比:“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然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

对我们而言,晏子几乎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一个“长不满六尺”(一米四十左右)的矮子,所以才有“晏子使楚”的故事;他机智,善于随机应变,所以才有“南橘北枳”的故事。

而对大史学家司马迁而言,他忻慕晏子什么呢?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两件事情。

其一是“赎救越石父”,讲的是晏子能接受批评,重视贤才的故事。

越石父是个贤才,不幸沦为囚犯。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卖掉了驾车的马,为他赎了身。到了家门口,晏子招呼也没打一个,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觉得晏子无礼,就想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是我把你赎出来的,你怎么不感恩,还要同我绝交?”越石父说:“当我在囚禁时,那些人因为不了解而不礼待我。你既然把我赎买出来,这就说明你是了解我的,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很虚心地接受他的批评,“延入为上客”。

其二是“御者改过”,讲的是车夫,实际上还是说的晏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崇高的故事。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视其夫,只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车夫下班一进家门,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十分奇怪,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车夫听了妻子的批评,深深自责,并认真改正。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据实以对,晏子认为车夫勇于改过,为人诚实,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主张薄敛省刑、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谏、正直无私的风采,依然让人怀想,司马迁说“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逸事”,所以在晏子列传中也就不再多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晏子春秋》这本书。

一提到“春秋”二字,估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枯燥的历史、生涩的文字,但《晏子春秋》绝不,这是一本比《伊索寓言》之类更有寓意的民间传说,一本比《卡耐基成功之道》之列更有说服力的人性剖析。

书中主人翁基本就是齐景公和晏子,通过一些生动的情节、发人深思故事,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但更多的却是为君、为臣、为人的处世之道,读来润其心脾、发人深省,但其思想非儒非道,从秦始皇时期就被视为禁毁之列,流传至解放前。

如果有时间


状态提示:81、晏子--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