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离开这个独门小院子的时候,张士秀的脚步有点飘。门口卫兵的眼神依旧那么锐利,对于张士秀来说,现在可以当着没看见了。
张士秀也是有理想的人,或者说也是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不过他的理想,在过去的现实中被无情的碾压。几年的牢狱生涯,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而言,打击沉重。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自己的家乡,是自己的祖国。”方大帅这句话,一直在张士秀的脑子里盘旋。
实际上过去的两个小时里,两人之间谈话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山西。更多的时候,是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对于如何处理这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方剑雄一个军阀,居然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听上去甚至还不错。
“发展压倒一切,稳定压倒一切。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首先是内部要稳定,其次是外部环境的稳定。如何解决内部稳定的问题……,如何解决外部环境的问题?”
方剑雄的这一套理论,在张士秀看来太新奇了,至今都没办法消化掉。不能全理解,不等于不合理,不等于没有可行性。或者这么说吧,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张士秀,才能理解这套理论的重要性。
张士秀大概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曾经的基层工作成绩的出色,进入了方大帅的眼球内。甚至方才方剑雄都忍着,没有送他出门去。这个年代读书人不能算太缺,但是能像张士秀这样,在基层有工作经验,并且成绩出色的人很少。基层工作,永远是最难做的。以为很多矛盾,根本就是鸡毛蒜皮。但这就是现实。国家太穷人民太苦,鸡毛蒜皮的矛盾就是大矛盾。没有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矛盾所需的耐心和坚持,就很难在基层工作中开展出样子来。
方剑雄现在缺一个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个人来组成一个团队,引导一批年轻人的成长。
如果仅仅是考虑武装夺取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对于方剑雄来说,现在需要一个不算太长的时间,大概就能基本完成。但这不是方剑雄这个穿越者想要的中国,所以很多事情,只能提前去做。去布局。
张士秀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山西,虽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张士秀想回去,去验证他听到的一些东西。从方大帅那。
……………………
北京天桥和往常一样熙熙攘攘,八大胡同的空气中依旧混杂着各种脂粉的香气。落日余晖中的紫禁城里没了看落日的眼睛,所谓的孤儿寡母躲在御和园里。
这一个时空,1912年4月下旬,历史有变化。也有不变。滚滚向前的历史脚步,遭遇到一块绊脚石,历史在这几个月里开始兜圈子。
方大帅开出的条件,已经不能用苛刻两个字来形容了。简直就是骑在北洋的脖子上拉屎。
丝毫没有和谈的诚意,可以这么定性了。
开了一个下午的会,北洋众要员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抛开承认自治区那些跟独立没有什么区别的政治诉求。那么,拎出两条最不能接受的来单独分析了。第一,二十个步兵师的编制、装备和饷银。看清楚了,这是二十个步兵师,还有装备和饷银。都要中央来养!第二,惩治战犯,然后是一串名单。第一位就是冯国璋、张勋、曹锟、卢永祥……。
别的不说。就这两天要是答应了,北洋也就不复存在了。方剑雄。这是要把北洋往绝路上逼啊。会议室内没人在这时候说话,其实一干文武始终没搞懂一个问题。那就是,方大帅面临四国公使的巨大压力,怎么就有胆子开出这么找死的条件?
难道,他忘记了庚子年的八国联军?部队,现在顶多是四国联军,好像德国人和美国人,跟方剑雄勾搭上了。
所有目光最后还是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语的袁世凯身上,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老大的位置不好坐啊,尤其是有这么一个强势的地方军阀存在时,想做大总统真是受罪的活。
袁世凯大概是这一刻,最为迷茫的一位了。多年的宦海生涯,起落沉浮,对一些事情已经是定式模式的思维,突然被人搅乱了。当今中国,要想主导这个国家的政治大局,首先不能得罪洋人,其次要得到洋人的承认,最后是要有洋人的支持。
历史上的袁世凯,不就是这么干的么?最后一步一步的走上了皇帝的不归路。可能有人会说袁世凯要不当皇帝会怎么样,中国会如何如何。客观的说,北洋这套体制,决定了中国最终的乱局。当然,袁世凯没有这么认为就是了。
北洋在为这个问题头疼的时候,长江之畔也在展开一场争论。
武昌城内的这一场辩论,用一句套话来说,是在党内民主范围内的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换。
辩论的焦点是最近一段时间,减租减息的进展艰难。或者说,毫无进展。
减租减息的本质,就是让地主阶级让利,借以缓和农村社会矛盾。当然,这是现在的说法,历史上有一个更为准确更为尖锐的定义“阶级矛盾”。
在会议上一直保持沉默的方大帅,自然是知道这个定义的意思。当时方大帅对这个定义,充满了戒备之心。纵观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因为这一套理论的出现,带来的是一场延续了几十年的革命。客观的说,这一套理论是另一个时空内,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石。
争辩的双方,分别为汤化龙和韩衍。减租减息的工作,原则上是联合自治区制定政策,各省独立执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