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民国枭雄>第二百一十章 海军的姿态

第二百一十章

总统、总理态度强硬,议和一事眼看就要黄。站在朱尔典的立场看这个态度,反倒觉得事情未必没有余地。民国政府至今没有对日宣战,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总统阁下,不要激动。我建议,还是由中日双方各自派员接触一下,三国公使愿意为两国调停的态度,是不会改变的。”朱尔典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曾几何时,中国官员见了洋人,跟条狗一样的老师。如今中国政府的官员却变的如此强硬了。自大英帝国的舰炮敲开这个国家的大门以后,任何一届英国公使,都没有遭遇自己这样的经历吧?

吴淞口,一支由四艘万吨级以上战舰辅以四艘轻巡、十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出现在海面视线的尽头,浓烟滚滚,气势汹汹。香取号、鹿岛号这两艘从英国订制的战甲,冲在最前面。排水量15,950的战舰,在这个战舰越造越大的时代,真不算什么大家伙。但是对比中国海军而言,这就是巨无霸一样的存在。位置靠后的萨摩号、安芸号,这两艘战舰是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生产,排水量多达19,000吨。如果说中日之间的陆军差距不大,海军的差距嘛,看看日本能自己建造这样的级别的战舰,就该知道差距有多大。

战列舰这个玩意,看历史的话,没觉得有多少辉煌的记录诞生。但是能不能造战列舰,标志着造船工业技术的高低。一艘战列舰,涉及到的技术项目就是一千多。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积累了多少年?民国政府想自己造战列舰,十年八年之内没人敢去指望。

早有准备的吴淞口要塞响起了尖锐刺耳的警报,警备司令李燮和,出现在要塞被最大的一座炮台内。占据了一个最好的观察位置,盯着海上的日本战舰。这一仗的指挥权,李燮和很识趣的下放给身边的德军顾问,前德国海军上尉,现民国海军中校恩斯特、伯莱姆。

实际上李燮和心里很没底,军情局的情报昨天就到了,一支日本舰队南下,有可能向吴淞口要塞发起攻击。方剑雄强占吴淞口以来,这里都是绝对的军事禁区。沈鸿烈带着他的海军陆战旅,还有李燮和的一个乙种师。负责吴淞口要塞的防务。日本人很那渗透进来,自然也无从得知,扩建之后的吴淞口。拥有305口径的大炮十门,240口径的大炮十门,210口径大炮十门,150口径的大炮二十门,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刺猬。

沈鸿烈就在一号炮台。这里有两门德制305大炮,旋转炮塔,装弹机,两名前德军海军少尉负责这个炮台,他们都是从青岛过来的,以雇佣军人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其实方剑雄可以的话。不会用德国人。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些大家伙,没有德国人帮忙。根本玩不转。

一架飞机从陆地上起飞,奔着日本舰队飞去,半个小时后,飞机往日本战舰上丢了一个东西,小降落伞摇摇晃晃的落在了“香取号”的甲板上。舰长下村延太郎大佐。看着士兵飞快的冲上甲板,拿着落下来的东西检查了一下后。奔着指挥舱而来。

“报告,支那上海警备司令、吴淞口要塞司令李燮和,派飞机送来通报。两国正在实际交战期间,日本舰队立刻停止逼近吴淞口,否则炮台将发起攻击。”

下村延太郎撇了撇嘴道:“通知旗舰!”

日本这一舰队司令为松村龙雄少将,驻萨摩号战列巡洋舰之上。舰长竹内次郎接到消息,转头向松村龙雄汇报。端坐在指挥舱一张椅子上的松村龙雄,面无表情的双手扶刀,淡淡道:“不要理睬,继续前进。”

李燮和控制不住的手在抖,不断的抽烟压惊。在日本留学过,他很清楚日本海军的厉害。这德国人修的要塞到底行不行啊,顶不顶的住日军舰炮的轰击。这个时候了,李燮和对方大帅投入三千多万银元修建的这个要塞,真是一点底气都没有。怕归怕,该打还是要打。

沈鸿烈倒是挺激动的,这位湖北天门的好汉,面对日军的时候就没怕过。历史上的抗战,日本更强大,民国更弱。即便如此,沈鸿烈下令炸毁二十多家日本企业,他海军的部下们,把战舰凿沉,舰炮带走,海军变步兵,且战且退,从青岛到田家镇,一直在战斗。

大炮已经做好了一切发射的准备,沈鸿烈颇为激动,就等着李燮和的命令下达后开炮。

李燮和这时候还在等着,等什么呢?等北京方剑雄的电报。

方剑雄接到电报的时候,正好从海军部里出来,海军部长萨镇冰,带着一帮人给送出来。中日青岛战争以来,海军毫无作为,甚至连请战都没有动作。说实话,方剑雄对海军这种“理性”很不满。但是他暂时没空处理这个就是了,回京之后,还特意来走一趟。

在海军部呆了一个多小时,视察了一圈下来,萨镇冰对于请战一事,还是一个字都没提起。似乎中日之间的战争,跟海军毫无关系。对了,潜艇是参战了,但是潜艇部队跟海军部没关系,潜艇部队就是在海军部挂个名而已,实际上直属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办公室。

“扶帅,李燮和来电询问,日舰逼近吴淞口要塞,问打还是不打。”杨永泰的声音不大,但是方剑雄的火头一下就着了,陡然提高了声调道:“李燮和搞什么名堂?你去用海军部的电报给他回话,就问他还想不想干了。日本人都打上门了,坐拥数十门大炮和坚固要塞,居然还要问我打不打?日本人就那么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章 海军的姿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