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民国枭雄>第二百三十四章 苏日默契
源限制的太严重了。

“还有一个事情,大本营应该尽快联系苏联,如果他没能在四月底之前发起一次战役,那样帝国的压力会减弱很多。”河田畏又来了一句,这话倒是很有针对性,怎么听着都是正常的军事逻辑范畴内的意思。

“哟西!河田君想的太周到了!”东条这个平行历史上的反共干将,这个时空因为中日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也不说什么反共了。德日意三国反共联盟,现在忙着跟自由世界开战呢。还反什么功,联共都是很迫切的事情了。不然以日本陆军的实力,真的罩不住。

相比日本,苏联的情况在一个冬天之后要好了很多。虽然在中亚和西伯利亚战场都打了败仗,损失惨重。但是苏联没有资源短腿,要什么都什么,西线现在德国又在跟英美对掐,为了非洲的石油,小胡子真没心思跟大胡子开片。

现在的德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不受重视的海军。居然抬头了。德国在欧洲横扫之后。看到了海军力量的严重不足。加之美国人的参战,非洲的石油对于德国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希特勒在对待海军的问题上也不再一门心思的盯着潜艇了,俾斯麦号冲进大西洋搅了个天翻地覆,但是这样并足以打赢这场战争。德国必须要有相应的海军实力。

用技术和装备从苏联换取了大量的资源之后,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强大海军的计划,德国一次性建造两艘航母,两艘战列舰。相比之下,原定来的陆军机械化部队的编制变化不大。这个变化,主要还是因为非洲的石油,没有石油的德国被逼着搞了煤变油,可想而知多惨。现在有一块现成的控制在手里的大油田,储量够希特勒打一辈子的世界大战。你说他重视不重视?海军必须尽快强大起来,怎么地也得控制住地中海通往非洲的海上航线。

得到德国的新式武器和装备,大胡子渐渐的缓了过来,新式中型坦克t-34也开始生产并逐步装备部队,原来的重型坦克kv-2。因为故障率太高,战争过程中七成是自己故障或者没有燃料损失的,所以要研发新的重型坦克。

苏军一线装备了t-34坦克的部队反馈消息,改型坦克相当于中国人的长城-4型坦克,区别是德国提供的坦克样品做工要精细很多,可以不用做的那么细致,产量上来才重要。依旧被大胡子信任的朱可夫则提出,苏军需要一种能够克制中国新式长城-5型坦克的坦克,否则按照现在中国人的换装速度,苏军在下一次战斗中坦克依旧会落在下风。

这个问题很麻烦,从德国引进的技术还没全消化,哪来更好的坦克?大胡子的答复是尽快研发,就算没有坦克,也要在春季发起一次反攻。朱可夫难得没有反驳,而是认为确实有必要发起一次反攻,巩固现有战线。

就在苏军准备在西伯利亚和中亚两个战场发起反攻的时候,日本方面派来了特使,要求夹击中国。这个要求放在过去,大胡子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则完全不同了,被人揍过知道疼。

大胡子让莫洛托夫好好跟日本特使石原莞尔好好谈谈,作为远东军的参谋长,石原莞尔当然知道现在日军的处境并不太妙,所以在河田畏提出联合苏联之后,主动请缨走一趟。

不过话说回来,大胡子还真的不太看好日本,打心里看不起这些小短腿。在谈判之前交代莫洛托夫,现在英美为首的等盟国都没有对苏联宣战,其用意是很明显的。所以在对日谈判的时候要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谈什么苏日结盟,这个话题绝对不要碰。

大胡子的采购团曾经去过美国,知道美帝的生产力有多可怕。既然美帝抱着苏联加入盟军阵营夹击德国的幻想,不如干脆一点在两边摇摆,能捞一笔算一笔。英美的好处即便捞不着,还有德国和日本的好处可以捞到。

苏日之间的秘密会晤进行了一个星期,结果让石原莞尔很失望。这个日本少有的聪明人,深切的体会到苏联现在的处境和用意。因为中国对德国宣战了,所以德国对苏联也大方了很多,就是希望苏联能拖住中国一天算一天,小胡子还真不看好苏联能干的过人口近六个亿,军事上极为强悍的中国。

即便是德国那些牛逼哄哄的元帅,也都不敢说德国陆军天下第一的话,因为德国现在很多战术,都是从中国人手里学来的。德军会的,中国人都会,而且中国人在土豪美国的支持下,还玩起了战略轰炸这么丧心病狂的战术,没看见猪队友日本已经被炸的奄奄一息了么?德国向日本提供的bf-109战机,都是从苏联转场兜一个大圈子飞过去的。

德军一开始还是很看好日本海军的,结果一打起来发现美帝的海军不好使,就更加看好了。但是很快这个看好就发生了偏差,中国人用飞机丢鱼雷的招数,就弄沉了日本两艘航母,一下就扭转了战争的走向。这个让德国很郁闷,尤其是小胡子多次抱怨,好好的打什么印度,这不是逼着中国跟日本玩命么?本来日本占了南洋,就已经断了中国的海上航线了,你还去印度洋折腾,中国最后的绝对安全的出海口阳光可不就对着印度洋么?

小胡子这个心态,在德军之中很普遍,都认为是日本的过分挑衅,导致中国加入盟军。毕竟傻子都知道,两线作战是不明智的作法。

现在对于苏联加入协约国的想法,小胡子还是很支持的,尤其是中国对德日意宣战之后,这个想法变得更为现实了。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四章 苏日默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