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辛亥大军阀>第九百七十二章 菲律宾问题〔二〕

由于中美两国都是拥有庞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陆军的装备不缺之余,所以都拼命的加强加强部队的火力,而且编制上大同小异,由于装备和编制都差不多,也就造成了两国陆军的战术在实战中也非常相似,进攻之时一大票坦克等装甲车辆开路,天上数的飞机飞来飞去支援,后方的火炮把炮不要钱一样『乱』扔,等普通步兵上战场的时候,仗都打的差不多了。爱睍莼璩

面对着中国数量庞大的装甲洪流,感受最深的自然是苏俄了,得知了中国在伊朗以及西伯利亚方向都部署了重兵并调动频繁后,斯大林也是顾不上西线的大反攻了,匆忙的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到东线西伯利亚地区和南线高加索地区。

中国在中东以及西伯利亚一线部署的大量一线兵力后,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支那半岛地区兵力有所空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装备有所富裕,采取的办法是进一步武装二线部队,也就是国内的地方守备部队,而二战前以及初期,中国陆军就是抽调了大量地方守备部队,组建了第六十七师到第九十九师,而现在陆军同样是把大量地方守备部队集中起来,配属大量重武器装备后,陆续预计编成第一百到一百五十师,主要用于部署在中亚、贝尔加省、堪察加省等新占领区,主要是执行反游击任务,以及在必须的时候支援西线的一线野战部队作战、同时也有部分被部署到印度支那半岛以及国内内陆省份和东部沿海地区,执行反登陆等国土防守任务。

同时为了控制陆军的总数不会急剧上涨太多,陆军并没有去填补被抽调了之后的地方守备部队的缺额,而是直接用后续编成的步兵师去担任地方守备任务。

这种举动大体上可以看成是,陆军正在逐步淘汰传统的低成本地方守备部队,边把这些地方守备部队改编为正规野战部队,如此陆军的兵力总数并不会增加太多,但是可以运用的野战兵力却是大幅度上涨,按照陆军的计划,他们是准备准备将地方守备部队全部陆续改编为师级部队,最后使得陆军的一千万总兵力中,可用于野战的部队数量能够达到六百万左右,剩下的则是后勤运输以及司令部人员或者文职人员。

说白了就是把三百多万的地方守备部队全部升级为野战部队。

这个主要是中国地方守备部队高不成低不就,说它战斗力强悍的话,因为没有先进的重武器打起野战来很吃力,说它弱的话,装备了机枪大炮的它们用来反游击、维护地方治安又严重过剩,而且更关键的是它占据了太多的人员,中国号称的千万陆军里头,有三百多万都是地方守备部队。

所以中国陆军方面是抱着,预期让大量即将退出一线部队现役的t9\12坦克等重武器放在仓库发霉,还不如直接装备到地方守备部队手里呢,这样虽然战斗力法和一线精锐部队相提并论,但是好歹也能拉上战场打仗不是。

中国陆军的大规模调动,而且是摆出了一副要和英美苏打全面战争的架势,如何能够不让英美苏等国紧张。[

斯大林是顾不上西线对德军的战略大反攻抽调西线兵力部署到东线,防止中国的突然进攻。

1945年的3月,在高加索和西伯利亚方向中国和苏军的对持一天比一天严重,在中东方向上,盟军也是派遣了大量兵力进驻叙利亚以及伊拉克方向,试图在阿拉伯半岛方向上和中国同样进行着严重的军事对持。

同时,在意大利方向上,盟军也是正在抽调大量兵力准备登陆意大利本土,在英国方向上,大量盟**队同时正在集结,准备直接登陆法国沿海。

在亚洲以及太平洋方向上,中美之间的海空对持更为严峻。

总的来说,1945年的3月份,全球局势是处于一片混『乱』不堪的局面。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外交官比各国的军人和间谍们更为忙碌,不断穿梭在各国的的政治中心,不管是华盛顿还是南京又或者是中立国的瑞士等地方,都是活跃着大量的各国外交官,为各国争取最大化的利益。

1945年3月十二号,中国的外交部总长顾维钧正就菲律宾的内战进一步加剧的理由邀请美国进行会谈,表示中美双方应该坐在一起,和平解决菲律宾的内战问题。

如果说中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各种利益冲突的话,毫疑问在菲律宾方向的冲突是最严重的。

在对日作战中,中美两国先后抢占了菲律宾的南北部,然后两国各自扶持了当地的菲律宾『政府』,并开始大力扶持当地武装,为此不惜给予大量息军

事贷款,廉价出售各种先进武器,让南北两支菲律宾武装迅速壮大,仅仅半年不到,北方中国扶持的废菲律宾国防军就已经膨胀到了三十万以上,装备的武器清一『色』是中国的制式武器,而且海空军齐全。南方的菲律宾『政府』军也是快速建立了高达十个师以上的部队,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余万人。

尽管南北菲律宾武装的人员素质非常低下,但是他们手中的先进武器却是不少,而这两支武装也是非常快的在中美两国的支持下频繁发生武装冲突。

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突然提出要和美国谈判,谋求和平解决菲律宾内战的方法。

如果是联想到中国在二月份的大西洋核演习,那么是毫疑问,中国在对美国人炫耀了核和b19轰炸机后,已经是开始伸手向美国要


状态提示:第九百七十二章 菲律宾问题〔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