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龙套>第三十四章 先取巴西上

www.2345xs.cc 2345小说网【供精彩。

对于刘备四人提的问题,张苞一时倒也不好回答,毕竟张苞之所以会说出这些,最初只是因为害怕刘备军此时就跟孙权卯上,进而使得曹操轻取汉中。

或许有人会奇怪,如果曹操真的取了汉中,大不了以后再夺回来就好了,原来的历史上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刘备不是成功取回了汉中吗?

诚然,刘备的确取回了汉中,但是汉中的府库财货又有多少落在了刘备的手里了?而比起财货,“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太祖还,拜(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只是、邺者八万余口”,这两次,曹操从汉中郡牵走的人口恐怕就有二十万,按照当时的比例的话,汉中半数的人口恐怕已经被曹操迁走。

不仅如此,曹操还迁走了武都大量的氐人,又把汉中郡一分为三,等到刘备终于费尽心思逼走曹操取得汉中的时候,汉中走已经不是那个富庶的汉中了,尤其是汉中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其作为北伐的前进基地更加的无力。

在原来的历史上,刘备死后,汉中曾有长达七年的和平时期没有发生大战,一来是因为蜀汉政权南方不稳内部不宁夷陵之战致使武力锐减兵力将领不足;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因为汉中残破物资储备少,蜀中转运物资艰难,需要较长时间的积蓄力量才能够供应起北伐之所需。

张苞之所以这么在乎汉中,情愿劝刘备放弃部分荆州的郡也要取汉中,就是因为他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就在明年,荆州原本属于刘备的部分终归还是有三郡归了孙权,刘备在这件事上根本就没有沾到一点便宜。而汉中张鲁也由于孤立无援最终选择了投降,让曹操把汉中的精华尽数带走,同时还留下了张郃攻入巴中的祸根!

在张苞看来,反正荆州的地盘儿是丢定了,那还不如卖个好给孙权,然后集中精力先行一步取得汉中。这才有了张苞之前的言论,但是张苞能够提出这样的策略已经很不错,他有不是全能的天才,怎么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策划好呢?

就拿诸葛亮所说的人口迁徙问题来说吧,张苞虽然知道人口迁徙困难,也知道部分困难的原因,但是要怎么解决,具体要怎么做,却并不是他所长的了。而至于成都如今有多少军粮物资,这些虽然不能够说是绝密,但也只有刘备诸葛亮等寥寥几个人知道,张苞是不可能知道的,自然也不能够做出判断。

而法正提出的张鲁可能投降曹操问题,以及曹操可能的进攻,这些都是可能的事情,不能不做考虑,但是做了考虑也未必能够有用啊!而且,既然张鲁会像曹操投降的话,说不定他也会像刘备投降呢,这些事情谁有能够说得准呢?至于会趁着刘备与张鲁对峙的时候搞偷袭,但是如果说在刘备厉兵秣马的时候曹操就已经动手了的话,那也有可能成了刘备在曹操与张鲁对峙的时候搞偷袭了啊!

在益州豪族的问题,张苞只知道益州的豪族与蛮族很不老实,虽然在历史上自从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就没有发生过规模太大的叛乱,但是各种中小规模的叛乱却还是不断,甚至还曾经逼得蜀汉大将当时的庲降都督张翼被中央召回。而像是在雍闿叛乱后因为死守永昌而立功的吕凯以及被诸葛亮成为“畅晓军事”的向宠,都是死在了这些叛乱上。

但是知道这些家伙不老实并没有用,因为除了有名的雍闿、高定、孟获这三个家伙外,其他的叛乱者张苞并不清楚,毕竟张苞又不是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而且就算是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人在史料如此稀少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知道太多益州叛乱的情况。既然不了解益州豪族、蛮族的情况,张苞在这一方面自然也没有了发言权。

至于最后刘备说的话,张苞则有些无语了,虽然刘备的确仁义,也的确有不忍抛弃那些百姓的因素,但张苞却清楚,这里面更多的还是刘备这些年来实在是穷怕了。在取得大半个荆州之前,刘备实力最强的时候不过是拥有一个不完整的徐州,而且还没有占据多长时间,而他大多数的时候不是在平原、新野之类的小地方,就是颠沛流离,如今终于成了一点气候,但是对于土地人口却看得更加重要了,不到万不得已,他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更何况还有关羽这个大佬的问题摆在那里!

关羽太高傲,就连孙权都毫不看在眼里,自己只带着几万人就敢挥师北伐,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乐意在自己守卫荆州期间白白把领土送与他从来就看不起的孙权呢?就算是刘备派人让他撤出部分郡县,他也说不定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拒绝,更何况如今刘备还并不是很坚决的想要放弃部分荆州呢!

诚然,张苞之前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并不知道历史的刘备与诸葛亮对孙权还是怀有很大的信心的,他们并不太以为孙权真的敢动用武力解决荆州问题,毕竟孙权也明白,双方不能够真的发生大战,而即使是在原来的历史上,孙权占了长沙等三郡之后,刘备率领援军赶到双方也只是对制而已,直到曹操取汉中刘备狼狈撤退,双方也没有发生什么大战。只是他们却忽略了,孙权也是人,而且是少年英主,他怎么会甘心被蜀汉戏弄呢,诚然孙权也不敢个刘备发生大战,但是他在刘备大军到来之前轻易取了兵微将寡的南方郡县之后,难不成


状态提示:第三十四章 先取巴西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