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捐款多的商家,竟然还收获了粉丝。不予余力的为他们进行宣传。他们的店铺也被口口相传。
就因为这一次报纸,他们的生意直接就增长了一大截,甚至有的生意翻倍了。直接和同行拉开了大距离。
皇宫之中,李佑又一次和李世民面对面席地而坐。李佑亲自为李世民斟满一杯冰镇葡萄酒。然后也为自己倒上一杯。
李世民顺手拿出五六张奏折,放在李佑面前,轻轻一笑说道:“这些都是弹劾你的。要看看吗?”
李佑点头,随手翻看一个,然后再翻开另外一个,最后六个全部翻看了一圈,全都是那些御史言官的弹劾。
弹劾的内容很简单,指责李佑以赈灾的名义,向商人索要钱财,多达四万贯。第二指责李佑让大量低贱的商人和商店登上报纸。让百姓对商人产生好感。
大体就是这样。第一完全污蔑,明明看见上面写的清清楚楚,这是赈灾款,一定会公开透明的使用这笔钱。可是他们对这些说明熟视无睹。一口咬定李佑就是以赈灾的名义在捞金。
因为这次好多商人都进行了捐款,筹集了三万贯的善款。这让百姓自然对商人这个行业的歧视少了很多。甚至有些百姓对商人这个行业喜欢起来了。
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商人必须要打压下去。当然了,他们也知道,导致这个结果的并非是商人捐了多少钱。而是李佑的报纸。
这报纸现在的影响力已经特别大了。就是因为报纸上登了他们的名字和店铺,所以才会出现如此轰动的场面。
捐不捐钱,商人做不做好事。他们不会在乎的。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李佑,商人怎么可能捐款呢。
“对于这些弹劾,你怎么看?”李世民饶有兴趣的问道。
李佑皱眉,合上奏折:“无稽之谈。父皇也看过报纸,上面可是明明白白写着,这笔善款将会公开化,透明化的使用。每一文钱,都将会用到灾民的身上去。父皇看儿臣也不差这三万贯钱的啊。”
李世民呵呵一笑:“你说的对,你现在有多少钱,就连朕都不知道了。不过少说也不会低于五十万贯吧。还真没有李佑看上这么三万贯。”
李佑继续说道:“他们责备儿臣,让那些商人登上报纸,将他们捐款这样的善举公开宣扬。拉高了商人的地位。所以对儿臣进行指责。可是父皇,儿臣还是觉得商人的地位不能这样低下。”
李世民点点头:“我知道,你以前说过嘛。强盛的帝国。无外乎就两点,强就强大军事力量强大。能够凭借军事力量碾压如何敌人。盛就盛在经济实力强大,甚至可以通过经济来控制其他国家。”
李佑点头:“一个帝国,一农业为基石。没有农业的保证,如何高达的建筑都如空中楼阁,稍遇风浪就能倒塌。
可是基石也只是基石。它的上限值很低。想要建成宫殿,就必须往上面添砖加瓦。就必须换成另外一种模式。”
李佑喝下杯中酒,继续说道:“父皇,大唐的地并不多。现在大唐人少地多,自然够用。可等到几十年后呢。到时候人口急速增加,地却不会争夺,还会出现土地兼并的事情。
到时候百姓可耕种的土地一定更减少到一定程度。导致很多百姓无地可耕种。后果是什么,不需儿臣多说吧。”
李世民喝下杯中酒,点点头:“你继续说,朕听着呢。”
李佑继续说道:“如果这时候更多的人投身商业,开办更多的工厂。百姓的选择是不是就多了一向了。就算家里无地可种,也可以选择去工厂上班。到时候大唐的商业一定会相当发达。”
李世民不解问道:“如果都去工厂上班,那地谁来耕种?没有地,哪来的粮食。你之前说的农业为基石。这基石怎可动摇。”
“哎呀妈呀。”李佑心累。解释道:“地就那么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都去种地啊。我家有五口成年人。我家有十亩地,这十亩地本来只需要三个人就能做的妥妥当当。可因为不种这地,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所以我们只能五个人来种这块地。
可如果外面有工厂。我们完全可以空出两个人去做工。还能赚一些工钱回来。这样分配是不是更加妥当呢?”
“父皇啊。到时候人数变多,这是必然现象。一块地本来一个人就能种的明明白白。可你偏偏要十个人去种植。这就是人力的巨大浪费。
就算鼓励从商,儿臣相信也不会有多少人去做商人的。但终有一部分人因为这份鼓励而从商的。他们从商,就会开办工厂,开办作坊,便可以供应很多很多的就业岗位。”
李世民说道:“是不是就如同你那杨家村一样。”
李佑点头:“对啊,就如同杨家村一样。他们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人专门在儿臣的工厂中做工。家里的其他人负责种地。而工厂做工的这位就会为家里挣来工钱,改善家中伙食。”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很不错,那杨家村,你做的很好。那里的人,都是面目红光,一看就知道是营养不错。不想其他地方,百姓现在还苦啊。”
随即伸手将奏折收起,然后说道:“现在谈论这些还为时过早。至少现在还是地多人少的时候。至少就发展耕种。朕相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