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调教武周>第一百六十三章:石头引发的血案(三)

长安,太极宫。

自大明宫新修,政治中心转移,这大唐开国立府所在,也成了附带的城中之城。

可有几处特殊的建筑,虽然经年不用,却经常修缮,小心保存,这些地方被称为“国脉”,一个国家起搏的脉搏寄托在建筑上,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但试想后世某些东西何尝不是如此。

太极宫闱身处有,楼阁不大,仅有两层,比不得大明宫的金碧堂皇,可门前院后,片叶不沾,极为整洁。

一高大铜鼎,上刻篆文,炉内香灰满盆,炉上香火不断,无论刮风下雨,尘雾雨露,这香是断不得的。

这小楼比起周围旧建尚献低矮,为何得到如此妥善保存?

原因无他,因为它的名”。

内奉二十四位开国神将,家喻户晓者有之,百姓不解者也有,其中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皆魂归于此。

隋末大世,唐冠虽然笃定隋炀帝不是昏君,可也不否认他好大喜功之下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各地义军逐鹿中原,唐皇得鼎执天下牛耳,自此奠定了大唐盛世基业,后世那被历史教材描述成典范明君的唐太宗,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唐冠不敢去下结论。

因为他亲眼目睹到了那被称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武曌心理到底复杂到了什么地步,有时她让唐冠心中怜惜,有时却又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

我们在前言中讲过于娱与玉的道理。说的是人与人对比不在强弱,而在疏忽。姑且将前言总结为人无完人的话,那唐太宗作为武曌曾今服侍过的男人。却有了如今的武曌,那是不是也应了这个道理?

其实不是的,唐太宗就像很多开国皇帝一样,都是马上的江山,手下强将如云,智者如林,甚至能干出将游牧民族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的壮举,他靠的当然不是自己披甲上阵,而是随他征战多年的强将。

那拿武曌这个千古女帝与唐太宗这种开国雄主想比的话。当然,我们是姑且将他称为开国之君,因为国成不久便易主他手,大唐在其手上焕发出了比李渊更强大的活力。

现在的武曌自然是帝王心术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裴炎这等差一步便将其打翻的权臣都只能被阴谋阳谋逼到举棋那一刻便自知已经输了,只能默默走一步算一步的地步。

那几十年前那个小心翼翼入宫的小女孩呢?

毫无疑问,那时的她除了相貌和骨子里的一些狠辣外,她什么都没有。她与太宗的第一眼,就已经输了,我们不去说些佛言道家那些神叨叨的紫薇一世只归一人的话。

只说唐太宗是如何对待这个并不起眼的女孩,便能看出一二。至于唐太宗到底有没有看出武曌的潜力,这我们不去议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莫名的不喜欢武曌,可除了武曌偶尔显露的刚烈性格外。又找不到什么理由。

这种下意识的排斥,我们暂且将它归结为帝王的直觉。以至于武曌历经人情冷暖,一步步都是因缘巧合。人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造就另一个人的一生,而后相互关联下去。

但唐太宗至入土也万万没想到,咸鱼翻身不是故事,也不是笑话,武曌这条咸鱼真的翻了身,还是踩着他亲子李治翻上了他李家的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在位期间,正是武曌最困难时期,也是她性格彻底颠覆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没有人知道,包括偶尔自诩对这个时代无所不知的唐冠。

说了那么多往事来对比两个个性鲜明的皇帝,唐太宗毕竟已魂归幽冥,那在拿如今相比较起来,只差一个名分的武曌与其相比,其实还是什么都没有。

初蹬皇位,甚至称得上一穷二白,这穷指的不是国家,而是她自己,她没有多么多可用之人,武周一朝名将如数陨落,与新生代名将薛仁贵同期的老将也老的老,死的死。

这也造成了大唐强盛外表下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对外战争鲜少胜利,排除个别军阀拥兵自重不提,单凭能直接调动的中央军的军力也不至于连败。

自古文人常将军人比作为狼群,狼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择群而居,善于配合,狼群之中有头狼,头狼的强弱,就关系到狼群的强弱,同理,有些将领同样身经百战,可却屡战屡败,这不能说明这是个不懂兵法的人。

能证明的事迹也有很多,不提后世之事,只提已经发生过的,隋末揭竿而起聚拢在唐皇旗下的将领,大多都是些或是为了谋一世荣华,或是为了其他原因,可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他们大多都是些目不识丁的草莽,对于书籍兵法自然一窍不通。

可还有一点也是相同的,他们不怕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玩命之徒,比起江湖亡命更加可怕,征服者都是不尽相同的,那就是简单,有效,不怕死。

这也是游战斗民族的作战方式,没有什么排兵布阵,就是在你杀我之前,我杀你两个这么简单,汉人在乱世之中这种方式偶尔会惊鸿一瞥,而后迅速腐化,恢复本性。

烽火连天岁月早已悄然逝去,剩下的是一片太平,和表面繁荣。

将军往事不提,这平日此时却有一人伫立在此。

看背影这是一个女人,一袭凤袍未褪,左右无人,只余此女静静伫立。

即将打翻李氏江山的武曌竟然在此时前来这帮助李氏定住王朝的“将军庙”中。

说这是庙,也是可取的,虽然被钦点国脉。可其性质和一些古将所立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三章:石头引发的血案(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