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突然回宫的消息,仅仅过了一夜,就被朝臣们所得知。
昨日进城之时,朱由校虽然不至于多么高调,但也是排场十足。
不说其他的,就凭那一队身着精甲的精锐骑兵,就与其他的军队不一样,而且各个都身披红袍,去过内城的,都知道这是御林军的装束。
御林军身为皇城护卫军,轻易不会出动,但凡是有点见识的,都已经猜出来了。
更不用说,朱由校还是一路骑着马进城的,虽然没有皇帝的仪仗和行装,也没有人见过皇帝。
但鼎鼎大名的英国公张维贤,在京师的名气可是不低,认识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而这一切,都被一个正在外面与人花天酒地的朝官给看见了,当时他还当着众人的面在那里怒喷,这是哪个不知死的,居然敢在京师这么大张旗鼓。
正等他去皇城的路上,想找总理衙门告状立功之时,他是越想越不对劲,最后问了自己的上官,才暗自庆幸自己头脑机智。
于是皇帝很可能已经回京的消息,迅速在京师的官场中传的沸沸扬扬。
一大早,总理衙门的四位大臣,王象乾、徐光启、程国祥、宋应星,便入宫询问起了司礼监的太监,确认流传是否真实。
可连前宫司礼监的值房都没进,司礼监的一个小太监,就将他们挡在了乾清门外。
“各位阁老,万岁爷确实是回宫了,不过一路骑马赶路,精力耗损极大,现正在休息,诸位还是先行回去值房,处理好国政之事吧!”
“万岁爷醒来以后,自会让我们来通知诸位进宫面圣的!”
几个大臣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太过唐突了,陛下千里行军,此时肯定是心力交瘁,于是立刻退了出去,回到总理衙门值房当中,开始了日常工作。
可一连两天过去了,皇宫之中依然非常平静,几位大臣现在是着急的不行,不是说好的召见嘛?
怎么到现在还是一点反应动静都没有?
而更急的,则是下面的文武百官,他们基本上一日三问,早中晚各一次。
每次都是不同的人跑到总理值房去问,陛下召见你们没有,或者说陛下有旨意没有?
本就焦急的几位大臣哪里受得了这种苍蝇式的无尽询问,每次都是扯着嗓子大声喝骂,随后就将他们给轰了出去。
但他们可是一点也不怕,你骂你的,我问我的,互不干涉。
他们之所以这么焦急,这么迫切的想要见到皇帝,还是因为税收钱粮的原因。
国库进了这么多的“货”,他们这些人可以说眼睛都直了。
工部要钱来给边军打造军械,制造盔甲,以及工匠的工钱。
吏部则是往年所积欠的官员俸禄,以及朝廷许诺的福利待遇需要发放兑现。
其中要钱要的最狠的,还是兵部独占鳌头。
兵部的那些堂官,拟了一份军费的开支,以及明年所要执行的军备计划,还有平定辽东奴患的经费,各地卫所的粮响。
光是预算这一项,张口就要五百万两银子,差点没给程国祥当场气死在那里。
王在晋也知道这确实是有些狮子大开口了,但没办法,他必须伸手多要点,留点余地出来去和户部还价。
皇帝早就跟他探讨过,大明朝军队的未来走向以及改革方案,皇帝想以军镇代替卫所制度的想法,他是知道的,也是赞成的。
其实不止是官员们想要见到皇帝,就连勋贵也是一样。
秦良玉被敕封为伯爵的消息他们已经知道了,这可是在勋贵的圈子当中引起轩然大波啊。
大明朝自立国以来,除了追随太祖打江山的开国辅运功臣,以及追随成祖奉天靖难的功臣。
其余的两百年间,把那些凭女儿姐妹上位的国丈国舅之类的去除。
被敕封了爵位的才几个?真正做到世袭罔替的,又有几个?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嘛。
对于秦良玉被敕封为世袭罔替的伯爵,他们自然是不满了,他们这个圈子的利益,不会再允许其他人来分一杯羹了。
而且最让他们羡慕嫉妒的是,秦良玉深受皇帝信重,又是挂印右将军,又是提督四川军务的总兵官,怎么可能不让他们眼红。
这种待遇,都快要赶得上英国公了,如果在这么发展下去,秦良玉步步高升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到时还会有他们的出头之日?
因此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抵制皇帝给秦良玉敕封伯爵,再不济,也得说她几句坏话,把这个世袭罔替给去了。
只不过他们没有文臣们这么大的胆子,敢跑到皇城内部去打听。
他们也没有文臣的权限,可以随意出入皇城,他们进出皇城,可是需要皇帝、太妃、皇后的旨意才行的。
他们去英国公府找张维贤,可张维贤根本就不见他们,可是把他们急得整日发愁。
对于皇帝擅作主张的敕封爵位,文官们比勋贵更加不满,只是还没有要钱这件事这么重要而已。
现在整个京师,不论是文臣官吏,还是勋贵武将,都在等待着皇帝的现身。
外界的人心浮躁不堪,而作为主角的朱皇帝,却已经两天没有踏出过乾清门的大门了。
此时的他,正在静静的等待着马祥麟的捷报。
这两日,他反复几次,和魏忠贤、杨寰两人商议具体的事宜。
针对山西的商人,制定更为周全、稳妥抓捕计划。
山西这么大,需要抓捕的商人这么多,就算有军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