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文人士子议论纷纷,一手推动舆论发展的官员们,自然也是全力反对的。
值房之中,朝中小半的官员都聚集在了这里。
他们必须尽早商议出来对策,不惜一切代价去阻止皇帝。
可一想到皇帝那血淋淋的屠刀,他们的内心又恐惧不已。
可没办法,即使是死他们也要竭尽全力,一定要把这一切扼杀在摇篮中。
否则天知道,皇帝以后还会搞出什么事来。
难道他们这缩头乌龟要当一辈子嘛?
家中的父老,士林中人难道不戳他们的脊梁骨?
“一直以来,我们都小看皇帝了,他不止是有太祖的心狠手辣,而且还天资聪颖,比起武宗还要强上许多。”
“想不到,在我等有生之年,居然会遇到当今皇帝,实在是诸位同僚之不幸啊。”
“皇帝的野心和想法,更是历代先帝都不能比的,他是要将这天下的兵权,尽掌于一人之手。”
“昔日他要裁撤京营和北直隶卫所时,我们就应该阻拦的,否则不会有今日之事。”
尽管李日宣在这里马后炮,可在场的官员无一人反驳于他。
因为他说的确实是实情,当初如果他们誓死不低头,抗争到底,还会有今日之事发生嘛?
他们实在是想不到,这朱家竟然还会出第二个武宗。
而且他的心机城府,以及手段和谨慎,完全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强上太多了。
他不像武宗那样,培养自己的心腹太监和他们打擂台,也不止是要把他们赶出官场。
而是亲自下场,以雷霆手段屠戮。
武宗皇帝其人到底如何,别人不知道,可他们是清楚的很。
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允许,第二个武宗的出现,而且还是一个能力更强的。
“诸位,既然不能来硬的,那我们可寻求其他办法。”
“皇帝即使大权在握,可终究不过是一个人而已,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必然得以成事。”
“要我看,我等一同上疏请辞,皇帝不罢这新政,我们就一日不为官,没了我们,看他还怎么治理天下。”
薛文周作为江南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自然是不会妥协于皇帝的。
虽然他们在朝中势力大减,可在这种利益一致的事情面前,大家都是能分的清的。
所以他这一席话,也是很快就得到了响应。
“没错,就是要如此,我们与世宗斗过,与神宗斗过,尽皆取胜,难道今日会败不成?”
很快,这提议就得到了在场数十人的一致同意,很快就开始起草好了联名奏疏,呈交到了内阁。
首辅王象乾看到这所谓的联名奏疏,也是很聪明的没有去管。
以自己年老气弱为由,将此事交于了徐光启和王在晋。
他们两个作为皇帝坚定的拥护者,自然是不会站在文官们那边的。
可这事他们也不敢擅自处置,一番合计后,决定拿着奏疏去乾清宫觐见皇帝。
朱由校一直关注着外廷之事,他非常清楚,就他这百分之二百的暴击打出去,文官们肯定接手不了,必然炸毛。
当看到这不过区区几十人名字的联名请辞奏疏,他也没有感到丝毫意外。
“朝廷没事的时候,一个个的都是削尖了脑袋要当官。”
“拉朋结党,狼狈为奸,各种明争暗斗,拼了的命的想要往上爬。”
“现在一有点事,就要搞所谓的请辞,这是逼宫还是威胁啊?”
“现在已经是天启二年了,不是嘉靖年,也不是万历年。”
“在朕这里搞这一套,朕可不会妥协,他们越是这样,就证明朕的方向是对的。”
“既然都不想当这个官了,那朕也不强人所难,全部准了。”
“另外,从今天开始,凡是上疏请辞的,全部准了,你们不必在请示于朕。”
“他们这些一无是处的奏疏,朕也懒得看,别污了朕的眼睛。”
皇帝这么干脆,实在是出乎徐光启和王在晋两人的预料。
皇帝的性格如此,徐光启觉得有必要劝谏一下,不能这么任性,否则朝廷不久瘫痪了嘛?
“陛下,百官联名请辞,若是全都准了,那朝廷岂不是成了百事,两京十三省之军政大事,如何处理?”
“这还不简单,朕在继位之初,就已经让魏广微,着手整顿教育,兴复太祖所定之民学了。”
“虽然只是北直隶有了一些起色,这些学子亦无功名在身,可在朕看来也够了。”
“当年太祖反贪反腐,杀官何止数万?”
“大明朝垮了嘛?用蒸蒸日上都不足以形容。”
“事实证明,没了这些只会摆弄权术,贪财好利的伪君子,我大明朝的国力无比强盛。”
“相反,民间文人士大夫念叨的所谓众正盈朝,满朝清流贤臣时的弘治年,百姓的日子过的是越来越难。”
“太仓的存粮,户部的银钱,空了多少年?朝廷贫弱至今无法恢复。”
皇帝的话,顿时让徐光启无言以对,事实胜于雄辩啊。
“你们等会去和魏广微对接一下,从这些学子中,选拔优异者,身家清白之人,召入朝中暂理国事。”
“六部九卿中,那些留下来的官员,也要做一下人事变动,把他们都调到一些较为重要的职位上,以老带新,好让那些学子快速上手,熟悉政事的处理。”
皇帝既然已经规划好了一切,两人也不在劝谏。
可朱由校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