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1635汉风再起>第十四章 渤海国?
使用弓箭,但也有人使用猎网和捕兽器捕捉。/p

从精奇里江往下游走,居住着定居的久切尔人。他们种植粮食,饲养牲口。那条精奇里江水量充沛,盛产各种鱼类,两岸还有黑貂和其他珍禽异兽。/p

哥萨克还打探到,如果顺着精奇里江而下,进入黑龙江,在靠近大海的地方居住着纳特基人(即今日的赫哲族)。他们也是定居民族,不种粮食,以捕鱼为生。/p

在去年3月,库拉科夫等一行远征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尼布楚。/p

在尼布楚休整数月后,「中国达斡尔地区阿穆尔河督军」巴什科夫又命令亚康卡·库拉科夫带领五十余哥萨克前往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勃利堡,以支援这处数年前才建立的据点,顺便继续完成探查阿穆尔河下游的任务。听说,那里遭到了当地土着人的袭击,不到两年的时间,先后损失了三十多人。/p

临行前,巴什科夫任命库拉科夫为新的勃利堡督军,以替代那个无能而又懦弱的前任「胆小鬼」。/p

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库拉科夫终于在冬天来临前,抵达了勃利,在与那个前任「胆小鬼」督军做了简单交接后,库拉科夫便成为这座拥有一百二十多人的据点的最高指挥官。/p

在这个严寒的冬天里,库拉科夫命令勃利堡的一百余哥萨克武装人员分批扫荡周边村寨部落。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收获非常丰富,一共攻破了大小部落十余个,缴获了大量的毛皮。新/p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在这些部落里,哥萨克还发现了许多铁锅和陶器,甚至还有锋利的钢刀。前者使得物资贫瘠的勃利堡收集了难得可贵的铁器和盛具,而后者,却让哥萨克们吃了一点小亏,造成二十余人死伤。/p

从这些被俘虏纳特基人部落头领口中得知,在南方靠近大湖(今兴凯湖)和大海的地方,有许多明国人建立的城镇和村寨。他们所拥有的铁器、陶器,以及刀剑,就是用皮毛跟那里的明国人换购的。/p

这个消息,让库拉科夫震惊不已。原以为这片荒芜的地区,除了愚昧落后的野人部落,就是无尽的山岭和溪流。却未想到,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大湖附近,竟然有较为文明的国家将势力扩展到了那里。/p

库拉科夫当即派出十名哥萨克人,立即返回尼布楚,向「达斡尔地区阿穆尔河督军」巴什科夫汇报这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时,他准备在天气暖和后,派出一支精悍的远征队,前往南方的大湖附近,实地探查那里的情况。/p

他非常怀疑,数年前,他们派往阿穆尔河下游探索的几艘船,就是被那里的明国人击沉,并杀死俘获了绝大部分哥萨克。侥幸逃回来的哥萨克曾说,对方拥有三艘两百吨规模的桨帆船,船上配备了数门火炮,而且对方的船员也拥有大量火枪,曾成功制服了一艘试图靠帮夺船的平底大船。/p

然而,待五月天气渐渐转暖后,库拉科夫还未来得及派出远征队,曾经两次围攻勃利堡的鞑靼人又来了。这一次,他们来的人更多,足足有八百多人。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这些鞑靼人曾试图借助夜色掩护,扛着数架木梯,偷偷攀爬堡垒。/p

所幸的是,几名机灵的哥萨克卫兵及时发现了敌人的夜袭企图,震耳欲聋的枪声,将所有的哥萨克武装人员和勤杂人员全部惊醒了。在勐烈的火枪射击和两门火炮的轰击下,鞑靼人丢下了数十具尸体,狼狈地逃走了。/p

第二天,大方的库拉科夫督军重重奖励了那几名提前发现敌人进攻的卫兵,还将几名漂亮的纳特基人女人赏赐给他们。/p

那些被打退的鞑靼人并没有撤离,反而在勃利堡附近建立了临时营地,摆出长期围困的姿态。他们派出零星小股部队,向周围的部落土着征收毛皮和粮食。甚至,他们还凭借相近的外貌和语言优势,将那些土着部落的纳特基人裹挟入军中,成为他们的补充兵源。/p

此举,让库拉科夫大为头疼。这些鞑靼人看来是铁了心要将他们驱逐出阿穆尔河流域,继而取代他们,霸占这片可出产无数皮毛的「富庶之地」。/p

他现在只能指望派回报信的使者将此地的信息通报给巴什科夫督军大人,然后可以多少获得一些援兵,以缓解此地的防守压力。/p

本以为,这些鞑靼人会一直将这种围困模式进行到底,却不料,今日清晨,卫兵急匆匆地向他报告,说是鞑靼人好像要准备进攻勃利堡了。/p

穿上衣服,来到木制城楼上朝外观望。果然,城外的鞑靼人已经将所有的军队聚集在城堡下,排出了一个进攻的阵型。/p

「不要担心,他们没有火炮,是无法攻进来的。」库拉科夫大声地给哥萨克们鼓舞着士气,「这些鞑靼人若是想凭借人数优势攻城的话,纯粹是给我们送人头。勇敢战士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火枪,给那些愚昧无知的鞑靼人狠狠的一个教训。上帝保佑我们!……乌拉!」/p

「乌拉!」/p

「乌拉!……」/p

哥萨克们高声呼喊起来,对于鞑靼人的进攻,他们并未太多担心。只要我们不断地在城墙上施放火枪,对方是根本近不了我们身前。更何况,我们还拥有两门3磅的火炮。只要他们胆敢接近堡垒,一定会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金属风暴。/p

在勃利堡城下的清虏叛军营地里,自封为大将军的沙尔虎达看着那三名来自镇州的齐国军人,在地


状态提示:第十四章 渤海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