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天萼>120吴央纪实12

120、吴央纪实——靖康臣子哀

——————————————

北宋立国168年,养成一种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到了赵佶宣和朝,重用高俅、童贯,蔡京、王黼、童贯、朱勔、李彦、梁师成等。酿就宋江、方腊之乱后,换掉一批旧臣,朝中更加紧急缺员,尤其武将奇缺。

靖康元年五月,李纲被宋廷强令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被迫离开汴京。同时,各路勤王之师,乡兵组织被遗散,种师道连连上书不纳。汴京从此,防务空虚。

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旋即又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其建昌军(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白帝城奉节)。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

谁知,才辞职不久,金廷再次兵分两路杀个回马枪,合围汴梁。靖康帝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汴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潭州治所之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靖康帝虽然因言官弹劾,贬斥了蔡京。蔡京为保全宗族,“尽室南下”。靖康帝深知其奸,把他贬至衡州安置,复贬岭南。行至潭州,因年老多病,又自觉恶贯满盈的蔡京终于死掉,终年八十有二。奇怪的是,蔡京祖父、父亲,包括他自己,三世同忌日,祖孙三代皆在相同日子死掉,亦可谓一奇。临死,老才子还做词一首:“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呀!”

蔡京身死,事未算完。其子,蔡攸(优声)、蔡翛(潇声)皆伏诛,蔡儵(倏,书声)死于流放途中。“余子及诸孙皆分徙远恶郡。”报应虽不爽,却一点也不惨。

因为,靖康帝窜逐这些恶臣子孙后,汴京也随即被金人攻陷。这些所谓恶人之后代,却因贬窜而逃出大难。如,蔡京儿子蔡鞗(条声)尚公主,其孙蔡行等,都活的好好的。反倒是几个月前刚刚召还京城的,从前正直大臣们的后代,及家属惨遭荼毒,即使不死,也皆为金人掳,势必死得更惨。

真是,祸福难料,苍天无眼哪!

————————————————

梅执礼,这位梅尚书,精忠之心可鉴,但和李纲一样,同属被认为迂腐不化之人。

他认为,“死社稷者,诸候之道也,非天子之道也。诸候弃其国而无国,天子弃都城而固有天下。”比如,唐玄宗、唐德宗、唐僖宗等数位帝王都是例证。皇帝当然可以跑,因为“人知吾君尚在,不无奋死之心。”皇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梅执礼之论,有士人谓之“迂腐”。太上皇、靖康帝父子,面临国亡之时,又相互戒惧,最终使北宋沦亡。金人第二次包围东京之前,梅执礼曾劝靖康帝亲征,并请示先行把太上皇夫妇以及皇后、太子送出城。不仅被“用事者诅之”,靖康帝,也因担心其父皇在外面自立,而没有答应。梅尚书此后,便改以“持重”态度,也是担心皇帝突围凶多吉少。然而初衷,肯定是善意和忠心。

因而,靖康之朝廷,主战、主和两派,始终分廷抗礼。

靖康元年11月上旬,宋使王云从金营返回。言之斡离不,坚持要求宋割三镇之地。

十四日,河阳又告急。朝廷召文武官于朝堂聚议。靖康帝御批云:“三镇与之,利害如何栗。兹事体大,朕不敢专。其诏百官共议,不得持两可说。”

当日,百官立班给笔札,亲书割与不割利害。其中两派立分。

许割三镇者,占绝大多数,以范宗尹为首。称不可与者,才三十人,以何栗为首。

陈述割让的,理由是:“三镇既尝许之,今不与,乃宋失信,不若且与之。纵复猖獗,则天怒人怨,师出有名,可不战而屈也。”

陈述不能割让的,理由是:“国家更三圣始得,河东陵寝在焉,河北天下之四肢,苟去,吾不知其为人,贡赋乃其末耳!况天下者,乃太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敬瑭之事,岂可遵乎?”

最后,朝廷终决,按同意割让方意见办,割三镇给金国。于是,遂罢何栗中书侍郎(宰执),谪领汴梁府事。

同日,靖康帝哀痛下诏,割让三镇,并传令仍俾(比声,使意,俾众周知。)河北、河东、京畿等路并行清野。士民读诏,莫不或愤慨或恸哭。

————————————————

论忠义,后来为废立之事,大臣李若水、孙傅、张叔夜等,均忠君义勇可表。

靖康二年二月以后,金两帅欲行废立之事。大臣孙傅、叔夜等投状,请立赵氏,不许。

张叔夜因此,被押赴金军。至敌营后,抗论如初,一点也不屈服。

粘罕无奈,劝叔夜曰:“孙傅不立异姓,已杀之。公年老大,家族繁盛,岂可与孙傅同死耶?可供状。”

叔夜曰:“累世荷国厚恩,誓与国家俱存亡,实不愿、不可立异姓。”

接着,金人迫之数四,终不从,唯请死而已。金人“皆义之”。粘罕言之“语言无逊让,情意两乖张。”将张叔夜拘押。

此后,金人散檄城中,令军民共举张邦昌,连名申上。有异议者,令别具状,唯不许引立赵氏之说。有敢再说立赵氏者,按军法处置。

十五日,王云


状态提示:120吴央纪实1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