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水浒终结者>第317章 流言动人心

福州城外,王二佝偻着肩膀,排队进城。/p

眼看年底了,家里还没有余粮,必须打些短工以贴补家用。/p

“喂,王二!”/p

听得叫声,王二回头看去,原来却是同村的黄大。/p

这黄大常在福州城里帮闲,消息灵通,口舌灵便。/p

两人见了礼,黄大道:“王二,你知道么?”/p

“什么?”/p

“据说,国朝在东边三百里发现了一个大岛,那岛大啊,长八百里,宽三百里哩!”/p

“哦。”/p

“你别哦啊!我跟你讲,那岛那么大,却没几个人,国朝正在招人开垦种地哩。”/p

“真的?”/p

“当然,这是衙门里说的,还能有假?/p

我给你讲,朝廷招人,给房给地,每户十亩起,都是小楼房,还有农具、种子、无息贷款……”/p

王二心动了。/p

福建路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p

王二家本没有田,他咬牙开了两亩山地。/p

然而,暴雨冲刷必毁,小雨无法存水,天旱田旱,多数年景,都是颗粒无收的状态。/p

像他这样的人,福建路里多不胜数。/p

于是,王二问道:“我若去,可能选上?”/p

黄大道:“有甚不能?那岛那么大,没有百万人如何填的满?”/p

王二一咬牙,拜道:“劳烦兄长引路,我要去!”/p

黄大扶起,道:“莫急,虽然消息传出,然而朝廷并未招募人手,兄弟且回家与爹娘商议,待消息确凿,我自通知你。”/p

“多谢兄长!”/p

王二拜谢,工也不做了,径直回家去了。/p

想这黄大是同村人,不会骗人。/p

这穷日子,也看不到个头,不如换个地方搏一搏。/p

城内,四海杂货铺前,小二不断喝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流求来的白糖,洁白如雪,甘甜无比,价格便宜啊!”/p

“小二,来斤白糖。”/p

“好勒,客官稍待,马上就好。”/p

“小二,这流求是甚么地方?”/p

“流求啊,就在海外东边三百里处,那里的盛产白糖,据说都是用铲子从地上直接装袋运来的。”/p

“嗨,这么邪乎?”/p

“嘿嘿,客官慧眼如炬啊!其实啊,流求最宜种植甘蔗,因此产糖颇多。/p

据说啊,朝廷占据流求不久,正要招募人手垦殖……”/p

吧啦吧啦中,小二安利了一波流求的好处。/p

能买的起糖的,定然是家境不错的。/p

然而听到一系列的优惠,特别是考虑到制糖的前景,这人心动了。/p

黄大劝王二,小二洗脑客人,不断在福建路发生着。/p

迁居流求,分田种糖,已经在福建路卷起了风暴。/p

田地啊,是多少人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p

不过,人人都在说,却没有官府布告,似乎是流言。/p

其实不是,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朝堂之上的真实的方案。/p

话说要从头说起。/p

李纲坚守沙县,使明军不得寸进,后来明军主动撤围,李纲自然得知宋军大败于宿迁的消息。/p

未过多久,有使者持方天定令旨到来招降。/p

因明军军纪森严,不害百姓,内心对赵宋也是失望,李纲便降了,后又入朝觐见。/p

“罪臣李纲,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

“两军交战,各位其主,卿起来说话。”/p

“谢主隆恩。”/p

方天定放眼看去,仔细打量这个历史中的擎天巨柱。/p

此时,李纲不到四十岁,面容颇显苍老,隐有愁苦之意。/p

方天定问道:“卿久居福建,当知本地困弊之处,且说朝堂诸公听,以为朝廷施政之补遗。”/p

李纲道:“福建路山多地少,人口众多,大多民众困苦不堪。/p

便如臣在的沙县,方圆百里,在册户籍三千余户,在册田亩不过四万亩,其中多山地坡地,灌溉艰难,收成不过三五斗,实在难以养家活口。”/p

祖士远道:“平均一家超过十亩地,数量不少啊。”/p

李纲道:“此乃平均,县中豪强不过三十余户,占据田土超过三万亩。/p

隐没的人口,大概有三四千户,田地约有万余亩,算下来,平均每户不过五六亩地。/p

因战事连绵,县中催课甚急,破产者不计其数。”/p

方天定问道:“对于恢复生产,振兴经济,卿可有腹案?”/p

李纲道:“轻赋税,休养民力;修水利,广造良田;清吏治,已树官府威信;打击豪强,严禁土地兼并……”/p

说了自己的主张,李纲继续道:“国朝赋税已经无法再低,吏治也是清明,然而为何不打击豪强,臣不明白。”/p

方天定道:“打击豪强,可治一时土地兼并,却不能永世无忧,其根本,还在于给百姓更多出路。”/p

若论防止土地兼并,当属新中国。/p

土地国有化,均分田地,六十年未有地主出现。/p

只是社会发展,小民小户,种地远没有打工挣钱,因此抛荒者甚多。哪怕免了农税、发放补贴也是无用。/p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不得不修改政策,鼓励土地流转,人为制造种田大户出来。/p

概因粮食乃立国之本,不可轻忽。/p

为了防止后世的尴尬局面,方天定已经


状态提示:第317章 流言动人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