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水浒终结者>第335章 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p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p

十余大将,三千骑兵,肃然而立。/p

军阵前,叶贵打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史之乱起,神州衰落,胡人崛起。/p

五代交替,契丹崛起,十国并立,汉消胡涨。/p

契丹立国二百余年,气焰嚣张,威压中原,汉道蛰伏难起。/p

赵宋既立,屡败与契丹,复又受挫于党项,萎缩退让与胡蛮,不能振汉家声威。/p

契丹未灭,女真亦起,图谋辽国,欲呈凶威于天下。/p

今,朕发兵于辽东,誓要重振汉家威风。/p

煌煌华夏,天朝贵胄,堂堂汉儿,岂惧胡虏乎?/p

今,国朝发兵,动武于胡地,扬我军威,显我汉儿之勇武,再现一汉当五胡之雄伟。/p

有勇士三千,因战略之所需,自愿成军,深入敌境,周转于胡虏之中。/p

朕感念众将士之勇武,特赐军名“破胡”,以示尊崇。/p

加领兵主将高可立为平胡将军,徐宁、张近仁、林冲、雷炯、马灵为征胡将军,李应、燕顺、郑天寿、龚旺、丁得孙、杜兴为破虏将军。/p

其余兵将,各换旗号、肩章、腰牌,以示独特之地位。/p

此去,当杀个血流成河,人头滚滚,让胡虏惊惧,止胡儿夜啼。/p

朕居深宫,不能亲送勇士出征,诚为之憾,忘各将士多杀胡虏,亦能保全自身,安全回来。/p

翘首以盼,望尔悉知。/p

钦此!”/p

队列中,韩世忠听得眼热不已。/p

没奈何,他一个区区降将,寸功未立,只得了一个提辖的职责。/p

然而,提辖也只提辖一百人。/p

虽然是偏师,算上韩世忠,一共十三员大将带三千兵,每将直辖不到三百人。/p

不过,韩世忠有信心活着回来,并凭此拜将封侯。/p

其实众人也清楚,不论武艺还是军略,韩世忠都是偏师中翘楚。/p

若非不好提拔太过,方天定想让他当主将的。/p

叶贵合上圣旨,又道:“出京前,陛下言:勇士出征,为国为天下,必有牺牲,当行礼以表敬意。/p

持天子节,慰军使者,侍中叶贵,谨代表皇帝,向破胡军上下行礼!”/p

说完,叶贵双手交搭,高举头顶,躬身拜下。/p

躬身一礼,已经是皇帝的最高礼节了。/p

唰~/p

众将士单膝跪地,喝道:“有去无回,有死无生,不破女真誓不还!”/p

“万胜~万胜~万胜~”/p

众军皆呼。/p

声振苍穹,气势滔天。/p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于范阳,安史之乱起。/p

唐朝国力急剧衰弱,虽平定叛乱,然而藩镇割据,中央权威消散,地方各自为政,基本无力控制边境,胡虏趁机做大。/p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朱温篡国,五代交替,十国并立,征战连绵,中华混乱,耗于内乱,汉道不昌。/p

同时,耶律阿保机建国契丹,胡人威势大盛。/p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使得北地险要尽失,中原腹地处于契丹兵锋之下。/p

其后,契丹经常南下,中原偶尔北伐,互有胜负。/p

然而却是契丹人占据上风的时候多,直至澶渊之盟,辽国人才消停一些。/p

赵匡胤之后,宋帝一个比一个怂,根本不能收复北地。/p

即使大怂富裕繁盛,然而于契丹还是无可奈何。/p

迄今为止,汉道失落三百六十余年。/p

按照历史,金国兴起,北宋灭,南宋起,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功。/p

至蒙元起,更是被按着摩擦,胡人南下,神州陆沉,汉地遍布胡虏腥膻。/p

直至朱元璋登基,驱逐蒙元于北方,汉道才复昌盛。/p

算起来,胡人作威作福,历经六百余年方止。/p

正是因为长期臣服胡虏淫威之下,满清鞑子入关,才能顺利统治神州。/p

所以,打击女真,重振华夏子民信心,十分有必要。/p

此时,叶贵已经举着军旗递交给高可立。/p

军旗之上,金龙环绕,“破胡”二字熠熠生辉。/p

旗帜下方,有女真语、契丹语的破胡二字。/p

叶贵道:“此旗,乃是太后、皇后亲手绣出,将军珍重!”/p

高可立接过,道:“请天使转告陛下,旗在人在,旗亡人亡!”/p

这可是第一支皇帝赐名的军队,又是对金国的第一枪,定然能够名留青史。/p

因此,高可立并诸将士无比珍惜这个荣誉。/p

叶贵道:“将军谨记,此去乃是为了吸引女真之注意力,非为攻城略地,当游动不定,避实击虚,保存自己。”/p

“末将谨记!”高可立应下。/p

叶贵靠近两步,悄声道:“陛下有言,若遇不决之事,可听韩世忠之计。”/p

高可立点头,表示明白。/p

授旗换衔完毕,叶贵退开,把主位让给高可立。/p

之所以选高可立作主将,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冷箭手。/p

想暗算敌方大将,不但要出色的大局观,还要能把握那转瞬即逝的机会。/p

这正是高可立所擅长的,也是他用兵的特点。/p

当然,此去辽东,基本是两眼一抹黑,还是危险重重的。/p

高可立环视左右,道:“兄弟们,此去,定要搅的女真人顾此失彼,首尾难保。/p


状态提示:第335章 龙抬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