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水浒终结者>第517章 兴庆府降

兴庆府外,方天定放下望远镜,摇头道:“皆是老弱妇孺,青壮不多!”/p

怀州之战结束当天,明军便兵临兴庆府城下。/p

此时天色将晚,无法展开攻势,必要的侦查确是要做得。/p

按照情报估计,兴庆府内有兵三四万。/p

然而城头上,都是老弱妇孺,不见青壮。/p

杨沂中道:“李仁爱逃脱,定然回兴庆府主持防御,何故不见军兵?”/p

“要么伏于城内,要么游荡在外,不能确定。”邵俊道。/p

马灵道:“大军抵达前,我已经查探了周围三十里,未曾发现西夏军踪迹。”/p

说话间,只见城头上升起一个吊篮,一骑缓缓坠下。/p

縻貹袁朗下意识地挡在了前面。/p

方天定抬手,道:“且让他过来,看有何话说。”/p

细看这人,只见他服饰整齐,长的白白净净,却十分瘦弱,不像有武艺在身的样子。/p

而且,这人骑的一头驴子,尤自脸色发白,紧紧地抓着缰绳,怕是从来没骑过大牲口。/p

到了近前,一股尿骚味传了过来。/p

这是一个阉人。/p

虽然方天定未曾收纳太监进宫,但是打下开封时,赵宋皇宫里可是遗留了不少。/p

这宦官到了近前,下马拜道:“党项逆王宫中太监槐不语,拜见上国皇帝陛下。”/p

脑袋几乎埋进了土里,声音里也带着颤抖,显然是恐惧到了极点。/p

方天定自然不会为难一个阉人,问道:“尔出城,所谓何事?”/p

槐不语道:“小人奉西夏皇后耶律南仙钧旨,前来求降。”/p

方天定道:“既然欲投降,何故紧闭城门?”/p

槐不语回道:“未得皇帝陛下亲口赦免,恐沦为奴隶,城中百姓不敢投降,已经做好了焚城的准备。”/p

“焚城?”方天定好奇。/p

槐不语道:“明军所到之处,百姓军兵尽皆贬为奴隶,妻离子散不计其数,被杀死的也有许多。/p

如此,若是陛下不能赦免我等罪行,我等只能与城具焚。”/p

“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尔等能有如此决心?”方天定问道。/p

槐不语道:“皇后亲自于宫中堆积柴薪,百姓受此鼓舞,莫不效仿。/p

若是陛下不能赦免我等,说不得只有点一把火,让西夏百年积蓄并满城百姓,一并付之一炬。”/p

许是方天定态度温和,让槐不语镇定了下来,他说的十分清楚。/p

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明军再像以前那样干,说不得只能得到一座空城。/p

沉吟片刻,方天定道:“即如此,说说尔等要求。”/p

“不敢要求太多。”槐不语磕了个头,谦卑地道:“我等只求苟全性命,家人不分离罢了。”/p

确实是最简单的要求了。/p

为了这点最简单的要求,兴庆府百姓不惜搭上全家性命作为赌注。/p

玩的挺大。/p

若是方天定不肯,也不知道兴庆府这把火能不能烧起来。/p

不过,方天定微微颌首,道:“交出李仁爱,有杀伤汉人者死,余者皆可赦。”/p

“好教陛下知晓,太子已经出城,投奔辽国去了。”槐不语说道。/p

“何时走的?”方天定问道。/p

“天亮时分,太子回城,立刻就整顿兵马,准备去救陛下,被皇后劝阻。/p

皇后有言,明军势大,必不容陛下走脱,即便去了,也只是徒增伤亡罢了。不如领最后的军兵,往西去,保存国祚。/p

太子不肯,只要救人,因此起了争执。/p

最后,皇后太子各退一步,太子领兵,绕道去了辽国,皇后在城中待明军到来。/p

因为怜惜百姓,皇后不欲抵挡,又恐明军肆虐,因此以满城为代价,求陛下金口赦免。”/p

听了槐不语的话,众人明白为何城头都是老弱了。/p

有主心骨,果然是不一样的。/p

若非耶律南仙留在城中主持,怕是百姓也该逃散一空,最终能不能逃脱明军追捕,只能看运气了。/p

现在嘛,得了方天定亲口允诺,兴庆府城中的百姓,仍可安居乐业。/p

方天定摆摆手,道:“回去告诉耶律南仙,朕可以允诺,除了沾了汉人血的,不伤一人,不分一家,前提是要服从管理,主动脱离党项习俗,全面汉化。”/p

“多谢陛下仁慈!”槐不语磕了个头,退后两步,上驴子走了。/p

看他费劲的模样,大约是一直居住宫中的。/p

到了城门处,槐不语用党项话叫道:“明国皇帝金口玉言,赦免我等叛乱之罪,不伤一人,不分一家。”/p

“万岁~”/p

城头百姓立刻响起了欢呼。/p

明军兵临城下,可把兴庆府百姓吓坏了。/p

李乾顺领十一万大军亲征,只有李仁爱领着三两千兵逃回,复又匆匆逃离。/p

如此,谁不心慌?/p

好在,耶律南仙及时出面,鼓动百姓以城池为条件,和明军讨价还价。/p

说实话,他们的筹码,在明国人眼里完全不值一提。/p

毕竟,性命是他们自己的,城池也不是明国,即便大火点燃,与明国一根汗毛的损伤都没有。/p

当然,明军会损失很多战利品,这是唯一的顾虑。/p

恰好,方天定对西夏的百年积蓄还是有那么一些兴趣的。/p

金银财帛估计不多,哪些书籍、绘画什么的,倒是可以选择一些精品收藏,


状态提示:第517章 兴庆府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