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成了大明勋戚>505 百官抗议 (二合一)
,景泰帝朱祁玉满脸铁青的站在御台之上,出来前并没有任何太监鸣赞,让在场的文武大臣愣了一下神后,这才反应过来纷纷跪下叩拜。/p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

“平身吧。”/p

“谢陛下。”/p

殿内群臣缓缓站起身来,沉忆辰此时却抬起了头,仔细打量着御台上朱祁玉的脸色。/p

相比较得胜回朝那日,朱祁玉脸上浮现出一抹病态的惨白,此刻他的神色更偏向于潮红。沉忆辰不是什么大夫名医,更不懂望闻问切,他不知道这是愤怒导致的,还是处于别的什么原因,反正感觉有些惴惴不安。/p

“废后之事,朕在诏书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汪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难道说尔等也打算违抗皇命吗?”/p

一声怒呵,让文华殿内鸦雀无声,哪怕站在殿外的言官清流团体,见到这一幕后都闭嘴不言。要知道景泰帝朱祁玉一向温和大度,即位三年来从未在朝堂上咆孝群臣,哪怕很多臣子说出扎心言论,他几乎都选择了轻轻放下。/p

众臣眼中的“老实皇帝”突然发怒,确实有着一股莫名的威慑力。/p

朱祁玉会如此动怒,其实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那日被汪皇后反对顶撞易储,一气之下口喷鲜血昏了过去,醒来后他立马招呼兴安、王诚等一众内官,严厉封锁消息不允许外传。/p

本来这还仅是涉及到皇帝本身状况,恐怕朱祁玉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会真的是英年早逝命数。/p

结果就在他醒来过没多久,奉命调查皇长子感染风寒的王诚回来禀告,说当时陪伴朱见济的宫女太监,曾短暂让皇长子脱离了视线,不知道这段时间内发生过什么。/p

听到这个消息,再结合皇长子朱见济恶疾来的凶勐,一场风寒连续数日处于半昏迷的状态,时至今日还依旧卧床不起。朱祁玉意识到这件事情并非偶然,朝中有些势力听到要易储按捺不住了,开始向自己皇儿下手。/p

为了斩断朝中某些势力的阴谋手段,景泰帝朱祁玉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废后,保证自己儿子能登上储君之位。/p

只要完成了易储,那么就意味着帝系一脉转移,无论将来即位的是不是皇长子朱见济,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再回到明英宗一脉身上,只会是朱祁玉的子子孙孙。/p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此刻谁也想象不到,正值英年的景泰帝朱祁玉,真就只有朱见济这么一个儿子。/p

朝臣噤若寒蝉许久后,殿外有一名年轻官员站了出来,高声问道:“陛下,既然皇后有过被废,那能否让朝堂百官们知道,数违教令的内容到底是何。”/p

“只有公之于众,才能让天下信服!”/p

此人沉忆辰不知道,不过从官服来看,大概率是六科给事中。/p

问出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揣着明白当湖涂,想要景泰帝朱祁玉亲口说出皇后被废的原因是反对易储,从而直指问题的核心。/p

废后这件事情上,毕竟牵扯到后宫男女有别,朝臣们想要借题发挥很难。只有把易储跟带出来,才是文官集团维护礼法道统,发挥自己心中“正义”的舞台!/p

“宫闱秘事,需要事事告知于你吗,亦或者说你是在质疑陛下言语决策?”/p

礼部左侍郎王一宁当即站了出来呵斥了一声,他是靠着景泰帝一手提拔,太监王诚援引入阁,关键时刻当然的表现出忠君姿态。/p

“皇后之位母仪天下,岂能用宫闱秘事一笔带过,王阁老难道连这点都不知?”/p

门外的给事中依旧义正言辞,丝毫不惧王一宁的权势地位。原因在于非正常情况空降入阁,本就会被百官给看不起,他还是靠着太监援引,那就更遭受清流鄙夷。/p

还好王诚远不如王振的权势,也没有结党朋比的本事,否则王一宁得戴上一顶阉党的帽子。/p

“没错,皇家无私事,废后此举非同小可,还请陛下明言!”/p

“帝后一体共承宗祀,仅靠怀执怨怼,数违教令八字,不足以让天下信服。”/p

“皇后心怀仁德,关爱苍生,收敛将士百姓遗骨广受爱戴,废后之事陛下还请三思啊!”/p

满朝文武百官皆知道为什么废后,可没有人会把本质给捅出来,只能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向朱祁玉施压,更改他废后乃至于易储的想法。/p

只是在科道文官群体愈演愈烈的时刻,站在左侧前排的一名老者转过身来,望着殿门外喊道:“放肆,咆孝朝堂成何体统?”/p

喊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历仕六朝的元老,文官集团背后的大老礼部尚书胡濙。/p

礼部掌管五礼之仪制,废后之事的礼法问题,胡濙有着绝对的“释经权”。更重要一点,那就是科道言官群体,除了极少数愣头青,大多还是遵循着官场的游戏规则。/p

胡濙站出来说话,意味着文官集团高层,不打算在废后这件事情上给景泰帝施压,木已成舟就该适可而止。/p

“如再有逾矩之举,本官定不轻饶!”/p

不仅仅是胡濙站出来说话,吏部天官王直同样站出来表态,这两人的出面仿佛有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刚才还一片义愤填膺的年轻言官群体,瞬间就熄了火不再多言。/p

只是这一幕放在景泰帝朱祁玉眼中,却闪现过一抹寒光,王直跟胡濙两人站出来放话,居然比自己还要管用,这大明到底谁才是九五至尊?/p


状态提示:505 百官抗议 (二合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