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城市里还没有自选商场的概念,乡村里购物更是十分不便。/p
但是,每个村子里,都会有一个具有“村级别官方”背景的卖百货的铺子,名叫“代销点”。/p
“代销点”顾名思义,就是村子里“代替”乡里的供销合作社“销售”商品的地点。/p
这类“代销点”说是百货铺,其实除了油、盐、酱、醋等老百姓必须的生活用品之外,商品少的可怜,根本没有上百种商品,也就是十几种老百姓常用的东西而已。/p
“代销点”销售的散装醋,冬天是无灌装到小瓶口的玻璃瓶里的。因为存放在“代销点”屋子里醋缸里的醋,和农村院子里的水缸的水一样,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醋里满是冰碴儿。/p
而且因为有着“村级别官方”这个背景,“代销点”销售的商品质量差,价格高。村民们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在“代销点”买东西的。而是在集日的时候去集市上集中采购。/p
尤其是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对于赶集,更是狂热至极。/p
赶集的时候不仅能买到心仪的商品,而且还可能会遇到早已出嫁,久违谋面的曾经的闺中密友;甚至还可以看到附近村子里帅气、能干的小伙子,从而促成一段姻缘佳话也未可知。/p
因此,每逢赶集的日子,女人们都会早早安排好家人的早饭,然后呼朋唤友,盛装登场。/p
赶集,不仅仅是围着灶台转的农妇们的购物狂欢节,更像西方贵妇们在硕大的客厅里举办的舞会沙龙一样,是这些农妇们的社交盛宴。/p
她们牵着手,热情地聊着天儿。常年被阳光晕染的黑红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在笑意盈盈的笑脸后面,她们彼此窥探着对方,暗自揣摩分析着是自己过得好,还是对方过得更好些。/p
隆冬时节,正好是农民一年里最清闲的时候;进了腊月,又是农民们一年当中最欢乐、最幸福的时刻。/p
“有钱没钱,开心过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庄稼地里辛苦劳碌了一年的农民,过年不仅是他们对自己劳动一年的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来年丰收的期盼。/p
“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一个“忙”字,就是说农民进了腊月的门,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p
这天是腊月十六,腊月已经过半,还有十天半月就是除夕了,着急过年的农民早早地就开始从四面八方向集市上汇集。通往王童镇的小路上,是陆陆续续来赶集的人。/p
太阳这才刚刚挂到树梢儿上,王童大集上早已挨肩接踵挤满了人。/p
有把双手倒背在身后,穿着厚重的蓝黑色棉袄,把旱烟袋别在厚厚的黑色棉布腰带里的老大爷。/p
他们因为经年超负荷的劳作,腰习惯性的弯了下去,他们面无表情地游走在人群中间,看到心仪的东西,便凑过去,蹲下来,仔细查勘商品的优劣。/p
大集上更多的还是女人们。有裹过小脚儿的身材矮小的老大娘,异常“瘦小”的三角形的小脚儿,驮着她们或胖或瘦的身体,缓慢前行。/p
看着上宽下尖的的比例严重失衡的身体,真担心她们会分分钟会突然摔倒。/p
而那些年轻些的女人们,身材明显健壮、高大了很多,她们大多都携儿带女而来。/p
孩子们像缤纷的蝴蝶,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在不同的摊位之间穿梭,惹来妈妈们阵阵呼喊。/p
“别跑!看车!”/p
“快回来!小心拍花子的把你拍走!”/p
艾燕选好了一个摊位,麻溜儿地卸下自行车上的大葱。荆条筐成了现成的货架。艾燕又剥开两根大葱,露出里面白嫩粗壮的葱白,选了个最显眼的位置摆放好。/p
艾燕这才送了一口气,笑着上门。/p
艾莲站在艾燕身后,看她卖大葱。/p
艾燕俨然是一个精明的商贩,她能趁顾客分神不注意的时候,把品相不好的大葱悄悄塞到顾客挑好的大葱里;给大葱称重的时候,秤杆既不会低垂下去,也不会高高翘起,顾客既没沾到什么便宜,也没觉得自己吃亏。既是最精于算计的家庭主妇也挑不出她称上的毛病。/p
艾莲呆呆地看着艾燕熟练的卖菜、称重、收钱、找零。/p
艾燕在不忙的时候回头看看艾莲,脸上写着充满成就感的笑容。/p
看着艾燕忙碌的背影,艾莲想起当初和艾燕一起上学时候。/p
艾燕上身穿着白色上衣,下面穿着黑色百褶裙,她们骑行着同一辆自行车,穿行在乡间的林荫小路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她们身上,路边树叶的影子在她们身上一闪逝。/p
“树叶的影子,落在衣服上,像不像给衣服印上了花儿?”/p
艾燕一边骑自行车,一边问艾莲,声音很欢快....../p
虽然只不过才过了三、四年的时间,眼前的艾燕,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因为树叶的影子落在身上,就无比欢乐的艾燕了。几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已经把那个单纯的少女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颇有些小聪明的商贩了。/p
“姥姥!”/p
艾莲大声喊着,绕过摆着大葱的荆条筐,来到马路上。/p
一袭黑衣的姥姥,出现在拥挤的人群中,她右手还牵着一个和她肩头一样高,小脸蛋儿和集市上卖的年画一样俊秀的小男孩儿。/p
这个和年画上骑金鱼的孩子一样俊秀的小男孩儿,是舅舅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