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喋血争锋>第十五章 通辽镇守府

转眼就进入十一月中旬,大陆的北方逐渐的寒冷起来。这天天刚见亮,林国良就穿戴整齐、全身披挂,带领着自己府里的第一营出了横山城西门,开始了一天的巡逻。

林国良是关北道沈州人,和关北道众多的关内移民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关北道人,虽然祖上也来自关内,但是在前朝蒙古大帝国时期,就已经来到了关北道安家落户。

关北道境内的大夏人其实祖上都是来自关内,当然也有不少是被大夏民族同化的异族。只是移民关北道的时间各有不同,整个关北道大夏人进入关北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前朝蒙古大帝国之前,关内的各王朝交替产生,每次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是经历了铁与血的征伐,关内的大夏人在各个王朝末年因为躲避战乱就自发的向各地迁移,有一些人就来到了关北道安家落户,那时的关北道还不属于关内王朝,还是归于异族统治,因此这一时期来到关北道的大夏人并不多。这一时期关北道的大夏人还有一部分是被掳掠来的,在关内各王朝衰落的时候,边疆的各异族就像商量好的一样,兴兵抢夺,财物、人口全都是他们抢夺的目标,被掳掠走的大夏人及他们的后代就在异族的领地内生活了下来;第二个时期就是前朝蒙古大帝国时期,蒙古大帝国的领土非常的广大,比关内各个王朝的领土都要大很多,几乎囊括了整个大陆东部。蒙古统治者们为了稀释关内大夏人人口以便利于他们的统治,就有组织的的把关内的一些大夏人向其它地区移置,现在大夏人的足迹遍及整个大陆东部,就是那时的产物;第三个时期是本朝刘氏王朝前期,第一次置关北道时,关北道境内各民族众多,异族人口远远多于大夏人,为了加固关北道的统治,帝国中枢就组织了大量的关内大夏人移民关北道,这一时期移民的大夏人人数众多,因为官府组织得力,移民的生存率极高,一下子就使关北道境内的大夏人占了半数之上,大大的加固了关北道的统治;第四个时期是大夏帝国第二次置关北道之后,这时的大夏帝国已经立国三百多年,统治阶级已经开始腐朽,关内的各大世家、地主霸占了大量的耕地,使关内的无地之人急速增长,再加上灾祸连连,大批的无地之人被迫沦为流民。刘氏王朝为了稳固统治,有计划的向关北道、甘宁道、康定道、岭南道等地广人稀的边疆各道安置这些流民。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甘宁道、康定道和帝国中枢矛盾加剧,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所以向两地的移民也就自然终止,流民主要流向了关北道和岭南道。李云天一家就是在这个时期移民去的关北道。

林国良今年二十六岁,体格雄伟挺拔,卓尔不凡,一看就是精明强干之人,他是大夏国关北边军的一名军人,从军已八年,积功升至一府都尉,这在大夏帝国日渐腐朽的军队中已经是升迁比较快的了。

大夏帝国关北边军和其它边军并不相同,其它边军并不参与地方,而鉴于关北道特殊的地位及周边的复杂形势,关北边军下属还有三个镇守府以及一座齐哈城,这几个地方虽然在辖区上属于关北道,但是并不受关北道道府管理,而是受关北边军管辖。这几个镇守府实际上就是军镇,镇守府设镇守使一人,统管镇守府境内的一切军政,下有同知及参军各一名,同知协助镇守使管理地方,参军则协助镇守使管理军事;每个镇守府下属几座城,每座城设守捉使一名,守捉使下有主簿(协助守捉使管理地方)、录事(协助守捉使管理军队)等;每座城还管理着下属的几座戍堡,每座戍堡根据重要性及大小各驻有一队或一火的兵力。

通辽镇守府处于关北道的西南部,位于哈达岭山脉南栾,南面就是帝国的幽燕道,东面是连接关内外的关北走廊,西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东大草原,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整个镇守府共辖有五座城池,除了镇守府驻地的通辽城外,北面是赤峰城,西面是横山城,西南是宣化城,东面是怀安城。

在镇守府境内还生活着契丹、夷、蒙古等近十个异族,他们和东大草原上的契丹、夷、蒙古族不同,草原上的这些民族都是独立的,拥有自主的军事、内政、外交等权力,而镇守府境内的这些民族一部分属于归化人,他们和镇守府境内的大夏人参杂在一起,都属于大夏帝国的子民,他们向镇守府交税、服役,镇守府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境内的大夏人没有任何的区别。另一部分则是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在一起各民族,被称为羁縻人。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这些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这些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这些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镇守府、经济上有纳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这些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整个通辽镇守府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整个通辽镇守府领地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坝上高原区属东大草原的西南缘,地势较平坦,草原广阔,多内陆湖泊(淖),岗梁、滩地和草坡、草滩相间分布。东南部坝下地区地处关北走廊和东大草原的过渡带,该区域地形复


状态提示:第十五章 通辽镇守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