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就像是姚怀瑾传达的那样,王翰林送给李小婵的丰厚的见面礼,第二天傍晚就送到了李宅,是由王家的大管家亲近送来的,绫罗绸缎、金银首饰、古董字画,等等,不一而足,可见王翰林有多么宠爱姚怀瑾这个外孙。
李名远和文娴收礼物收的喜笑颜开,李小婵却有些心惊,王翰林如此大肆送东西给他,会不会惹得姚怀瑾的舅舅、舅妈们和表姊妹、表兄弟们不开心?
王大管家见礼物清点完毕之后,便笑道:“这些东西,除了老太爷送来的,还有府里其他主子的心意。老太爷说了,亲家老爷你们来得匆忙,未能备齐嫁妆,那这些东西,就当是他们为李小姐添妆了。还望你们不要嫌弃才是。”
李名远和文娴一听王大管家这么说,脸上的笑容顿时有些挂不住了,既然王翰林说了这个东西是留给李小婵备嫁的,又有礼单子作证,那岂不是说这玲琅满目的东西,没有他们一分一毫了?
好在李名远和文娴也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知道李小婵嫁过去如果没有像样的嫁妆,不但他们李家面子上不好看,就是姚家脸上也无光。虽然说姚怀瑾已经同他们说过,嫁妆一事,姚家会办好的,但是,到底办到什么程度,李名远和文娴也不清楚。
现在,李名远和文娴能给李小婵添妆的就只有李小婵自己名下的那四百多亩田地了,可惜,还都在西川府。
现在,王翰林这么一手,无意替李名远和文娴出了一把,能够更好地解决难题。
是以,李名远不过是失神一瞬间,就忙堆满笑意,谢过了王大管家。
文娴到时候一时还回不过来神。恋恋不舍地看着眼前的东西。
王大管家看在眼里,却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待离开李宅之后,王大管家就直接去了郊外王翰林的住处。将今日送见面礼去李家的情况,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王翰林。
王翰林并不意外的样子,淡然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我还是能看出一二的。这样的人,能养出这样好的闺女,算是不错了。行了,这件事我知道了,你也别往外传,我不希望有第三个知道,包括府里的那些人。毕竟。说出去了,也是在打士卿和怀瑾父子俩的脸。”
王大管家忙恭敬地应了。
王翰林挥挥手,就自去低着头看书去了。
王大管家忙弓着身子退了出来,顺手带上了门,这才挺直腰杆。出了院子。
第二天,姚家丰厚的聘礼,就送到了李宅。
李名远和文娴为了面子,不敢贪图姚家的聘礼,别说是铺子、田地、宅院,就是绫罗绸缎、金银珠宝,也没有敢留下一丝一毫。不但如此,还将李小婵在西川府的四百多亩地,还有前一天傍晚 王大管家奉命送来的东西,一并添了进去,算作李小婵的嫁妆,只等到成亲之日。一并给送到姚府。
李名远和文娴一开始还十分心疼,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在这场亲事中还真的没有花费什么,反而因此平白得了这一所两进的宅院,不由地又开心起来。
自打来到京城之后。因为成亲在即,李小婵又一直长在乡野,对于这上流社会的规矩礼仪什么的知道的并不多。所以,一到京城,自有姚怀瑾安排的嬷嬷专门来负责教习李小婵一应规矩礼仪。除了去拜访王翰林的那一日,李小婵一直都在家里学规矩利益,剩下的三天,自然也是如此。
六月初六这一天,天还没有一丝亮光,李小婵就被文娴从床上拔了起来,安置在妆凳上,迷迷糊糊地任由喜娘给自己上妆、盘头、换衣服。
琐琐碎碎地忙活到了冬天泛白,这喜娘妆才算是完成。
李小婵看着镜子里涂了厚厚的一层腻子的自己,只觉得陌生,头上的凤冠也压得她脖子酸疼,不由地就想先给摘下来,却被眼疾手快的喜娘一把按住,说什么也不让她动好不容易弄好的新娘妆一丝一毫。
李小婵无奈,只得硬撑着,枯坐在那里。
很快,门口响起了鞭炮声,是姚怀瑾来迎亲了。
李小婵只觉得,自己满身的疲惫和懒散被这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给全都驱散开了,剩下的就只有突然而来的紧张,越来越浓烈。突然想到,从今后,自己就要到一个新的家庭里,成为某一个人的妻子,那种全然一新的未知未来,让李小婵有些担忧。
因为这份担忧和紧张,接下来的很多事都不在她的关注内了,等到李小婵再次回过神来的时候,她已经到了姚家的厅堂,听见有人高喊着“一拜天地”。
原来就这样懵懵懂懂的,就嫁了过来了啊。
李小婵心中忍不住感慨万千。
繁琐的成亲仪式,终于在一句“送入洞房”后,暂且结束了。
李小婵被喜娘引进了新房,在床前坐定,只等着新郎来掀喜帕。
屋子里除了喜娘,还有两个陪嫁丫鬟,一个叫桃儿,一个叫叶儿,是成亲前文娴硬塞给李小婵来充门面的。
至于房外,还另有姚家的丫鬟婆子守着,只等着里面的吩咐。
自打到了京城,刘氏便像模像样地整治起了新家,别的不说,就单说是丫鬟婆子小厮之类的,就添足了数,和京城其他同品阶官员家里一样。
这一点,李小婵在上次来访时,就见识到了。
一整天,除了在自家吃的那俩鸡蛋,李小婵就一口水都没有尝过,头上还顶着厚重的凤冠,身上还穿着厚厚的喜服,脸上还涂着厚厚的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