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民国大军阀>第两百五十七章 意、英对秦国宣战

1935年4月16日秦军横扫印度恒河流域的事情在世界传的沸沸扬扬的,因国人现在走到哪里都是被人朝笑的对象,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是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之后跌到了谷底,但是英国人的悲剧还没有结束

被秦军打到印度,除非英国彻底放弃印度,否则王九龄一定要让秦军将印度搞的天翻地覆,本来孙传龄和李辉冼还是想打到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去,不过王九龄拒绝的,现在粮食是就地征集,以战养战,飞机只是运送武器弹药,后勤已经达到上限了,再过南边去,一个不慎就会全军覆灭

因此秦军虽然有几十万人,但主要活动活动的范围只是在奥里萨邦、恰蒂斯加尔邦中央邦,两个集团军下灭了这里的英印军队之后,开始搜刮这里的金银珠宝,和工业设备

而英国**多数军队都集结在肯帕德湾的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沿海富庶地区,另外就是新德里一带,也有重兵,英国人从伊朗中东等地抽调了大量的军队南下印度,他们在这里的军队数量已经有近三十万之众另外还有20万仆从土著军,看着架势是要决一死战了

鉴于情况发生很大耳朵变化,王九龄值得让军队提前开始扫荡占领区的金银珠宝等财富,在几十万军队的面前任何反抗都是徒劳无力的

好在秦军只要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并不杀人、也不抢光他们的粮食,所以印度阿三只能怨恨的看着秦军

而在恒河以北的秦军已经开始驱逐印度阿三南下,工兵们在河流上架了无数的桥梁,驱逐首先从雅鲁藏布江流域开始,从被占的藏南,开始五万秦军和征招的30万缅甸人,开始驱逐这些印度人,包括穆斯林,虽然穆斯林很不愿意,不过穆盟是知道秦军的厉害的,他们国家以后还需要秦国的支持,穆盟的威胁恐吓,利诱,什么手段都用上了,还有秦军毙杀不肯走的人,这些穆斯林乖乖的收拾东西走人了

相对于印度教的人只许带走一些粮食之外,而穆斯林却可以带走金银珠宝,穆斯林感觉自己幸福的多了,以前一直仗着英国人的势力欺负他们的印度教徒也有今天,穆斯林心里很是平衡,没有惹出什么幺蛾子,这给迁移带来很大的便利,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共有两千万人,其中穆斯林占1300万.,他们自愿的离开确实是为秦军的行动减小了不少压力,迁移也顺利多了

要不是王九龄想给英国人制造麻烦,其实更像突突了他们,迁移实在太慢了,无论秦军用何种手段,尼泊尔以东的印度人也花了半个月才迁移干净

在潜移的同时王九龄从交趾迁移四百万民众前往雅鲁藏布江流域,同时还有缅北的缅甸人也被迁移了两百万人过去

而秦军的两个集团军则在征集了区域内他们能找到的贵重金属和物品之后,逐渐对其他区域惊醒渗透作战,主要目标就是那些有钱人家的家里,秦军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

同时孙传龄和李辉冼也在谋划进军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城市,孟买和达曼可是号称印度最富有的地区,二人想到哪里的金银珠宝珠宝心里就了开了花

在中央邦和恰蒂斯加尔邦、奥里萨邦,秦军的斩获惊人,看着运输机一机一机的运送金银珠宝、古董回去,还有大量的其他物品,比如机械,布匹等都是由二十万缅甸人在部分秦军的看押下运回秦国的,两人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但是他们知道发财了

而两个集团军在搜刮完恒河以南的三邦之后,就开始派部分军队去安得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作战,收集对秦国有用的东西,不过他们并不会升入作战

秦军在印度打死劫掠的行为终于还是纸包不住火,被捅到外面去了,世界舆论一边倒的投向英国人那边,纷纷指责秦军的行为,英国人终于抓住机会了,大肆的挥霍眼泪,博取同情,好像他们才是受害者,同时要求国联制裁他们

国联当然是同意了,因为自开战以来秦国就没有订过任何东西,所以就算制裁也没有用,至于英国要求武力制裁,则被各国拒绝了,虽然对于黄种人欺负道白人头上他们不爽,不过英国人也不是好鸟,再说就算灭了秦国,各国也分不到好处,难道英国人会把秦国占据的殖民地分给他们吗,很明显不会的,英国的海军又那么厉害,到时候就算打也打不过去,所以武力制裁被拒绝了

其中法国反对的最厉害,他可是跟王九龄赌了五十亿美元,英国人叫嚣着要杀光所有的秦国人,那样的话,法国的钱可就打了水漂了,所以法国是不会同意出兵去打王九龄的,秦国又没惹法国,法国不答应,其他国家就更不会答应了,于是海纷纷找借口回避,只有意大利人高喊要夺回白人的尊严种种

其实意大利人这么恼火完全是因为阿比西尼亚的装备全部是秦国的装备,意大利军队在这些武器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墨索里尼很没面子,做了一个全面对阿比西尼亚的作战计划,这次他要灭了阿比西尼亚,但是他有两个顾虑,一是英国,而是法国,有时是英国的意见最为重要,这次英国人说要制裁秦国他当然愿意,以来报仇,二来讨好英国,一举两得的好事

不过最后他们也如愿以偿的得到英国的应允,同意他们吞并阿比西尼亚,至于法国人那里,英国会替意大利撑腰,不过意大利应该也帮助英国教训秦国人

很快墨索里尼


状态提示:第两百五十七章 意、英对秦国宣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