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网络游戏>回到牧场>第259章 军事现代化
这个工时老匡可耗不起,两个好汉就算其他什么都不干、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睡觉也只能做出不到五十发子弹。火药品质低、子弹产量低而成本高,这两点导致枪支不能成为主战武器,只能发给牧场的重要成员作为紧急时刻的防身武器。对此,老匡虽然颇有怨言,但是也无可奈何,他认为找不到雷是游戏策划有意而为的,和硝石难以找到一个道理。制造高级炸药,高纯度的硝和硝酸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可是这个游戏里硝矿石纯度极低、数量也很少,硝的来源一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游戏策划若不有意做出这样的限制,热兵器就会在短时间内高度发展,那么冷兵器和魔法就要统统退出历史舞台了。因此,游戏策划肯定要把某些重要资源搞得十分稀缺,这样才有利于保持整个游戏的平衡。除了十二支手枪之外,魏定国还造出了一支半狙击步枪。步枪的枪管是找银刃特殊定造的,长度达到了1500米,加上枪机、枪托的长度,整枝枪全长1900毫米,立在地面上|已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了,为了增加狙击步枪的射程,老匡设计了特制加长的狙击步枪子弹,提高了装药量、利用气化魔晶和炸药爆炸的双重力量推动弹丸。尽管如此,这支狙击步枪的射程仍不能让老匡满意,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狙击步枪前面加个“半”字的原因。步枪试射的最大射程达到了一千米,不过在这个距离上射中大象和苍蝇的概率都是一样的——都是打不中,即使蒙上了也无法伤人。真正的有效射程大概是七百米左右,好汉们可以根据子弹的重量、初速和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以及风速等等要素精确地计算出着弹点。枪支不像弓箭,后者对使用者的身体掌控能力要求很高,而这杆狙击步枪交给任何一个好汉都可以打中三百米外的目标。如果交给对上肢运动模型掌控较好的好汉,可以打中五百米外的目标,如果交给花荣使用,打中七百米处的人形靶那是十拿九稳。枪管下方加装了三脚架,上方加装了六倍的水精云母瞄准镜,配合好汉们锐利的双眼,观察范围比射程高多了,当成高倍望远镜侦察敌情或者晚上躺在山坡上看星星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水精云母的硬度很高,打碎它很简单,磨制它可不容易,所用的砂轮里面掺杂了精金和钻石的粉末——其造价高昂得让老匡眼角直跳。手枪老匡没有命名,可是这支狙击步枪老匡给它们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桃芳”。众人不解,老匡笑而不答,最后还是沃克在网上找到了答案。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战争中有一个狙击英雄叫张桃芳,他用一杆步枪在三个月内歼敌二百一十四人,在著名的冷枪冷炮运动中造就了一个他人无可企及的巅峰。看来老匡是这位狙击英雄的崇拜者,于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自己设计的狙击步枪。本来除了枪之外,老匡还想设计一门炮的。在精打细算了一番材料成本后,老匡放弃了这个想法。目前玩家中能对付骷髅战士的没几个,不需要炮火也能守住牧场,如果把炮安装在潜艇指挥塔台上,只有浮出水面才能使用,而且还会增加潜艇的重量、破坏潜艇的动力外形、增加阻力和航行噪声。但是大威力的武器还是必须要有的,这次的目的地是凶险的马斯沃尔大陆,在哈维斯特大陆称王称霸的南瓜到了那边只不过是个中不溜的怪物,如果碰到什么个头特别大的怪物,仅仅靠加装了爆炸弹头的床弩老匡心里可是有点没底。潜艇的标准自卫武器是鱼雷,老匡一共制造了|i雷的发动机依旧是利用奥利哈钢钢索上弦推动的,在水中试射的时候还可以回收,实战打起来这些奥利哈钢钢索可是打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因为鱼雷的战斗部装了整整一百五十公斤火药,嘣的一炸什么都剩不下。狙击步枪子弹每发的造价已经超过了等重量的金币,鱼雷的造价可想而知。鱼雷引爆方式有触发和遥控两种,触发引信用的是赤铜,鱼雷航速有三十五节,撞击的力量足够引爆了;遥控引信是遥控引爆水晶,因为在水下遥控水晶的使用范围会大大降低,而潜艇的钢铁躯壳又会屏蔽遥控信号,所以老匡把遥控器放在了一个特殊的部位——绑在南瓜尾巴上。这枚鱼雷是标准的直航雷,没有什么声自导、尾流自导之类的先进制导方式,发出去只能跑直线,万一打不中可就亏大了。所以老匡决定制导由南瓜来完成。发射鱼雷的时候南瓜就尾随前行(反正南瓜冲刺时比鱼雷跑得还快),不断地调整鱼雷的方向,在快要击中目标的时候再离开鱼雷。对此,老匡美其名曰——生物制导。类似南瓜制导鱼雷的这种生物技术还运用在了潜艇的声纳上,那就是能够发出超声波的噗噗。潜艇可不是飞机汽车,在驾驶室装块玻璃就能看见四周的景物,那些装上玻璃供游客饱览海底世界的观光潜水器只能在风平浪静、水质良好的浅海中使用。像风暴之洋那样一年四季波涛翻滚的大洋,海水肯定异常混浊,而且光线不足,就算装了水精云母的玻璃也看不清外面的景物。更何况水精云母质地很脆,根本承受不住五十米深处的水压。南瓜体力虽然超强,但终究不能和机械相比,远航中总有用尽的时候,如果外面有什么比南瓜还厉害的海洋生物,那就更糟糕了。所以在海底地形特别复杂的水域派出南瓜到外面临时打探一下倒是可以,但一直依靠南瓜探路肯定不行。在公路上开汽车出事可以跳车,在高空中开飞机出事可以

状态提示:第259章 军事现代化--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