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元朝帝国风雨>第83章 南军争夺紫荆关北军败逃古北口

第83章南军争夺紫荆关北军败逃古北口

元朝的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沉湎酒色,恣意狩猎玩乐,荒淫无道,53岁时在上都生病死亡,泰定帝驾崩死亡,尸骨未寒,皇室贵族立即分裂成三方势力,元朝势力三足鼎立,争相拥立不同的皇帝,一个是泰定帝九岁的儿子阿刺吉八,一个是南方怀王图帖睦尔,一个是镇守北方大漠草原的和世瓎,三方势力粉墨登场,明争暗斗,各方势力调兵遣将,千军万马血战沙场,元朝大地硝烟弥漫,蒙古大军浴血混战。

北方的上都行宫,南方的大都朝廷,在北方大地展开亡命的厮杀,北方行宫异想天开,派遣大军南下,企图清扫南方势力,攻势一度异常凶猛,攻占居庸关,一路南下,逼近大都。南方大都朝廷大军在主帅燕帖木儿的率领下,麾军北上,半道拦截,打败南下敌军,夺回居庸关,血战古北口。南方大军把北方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惨败溃逃,南方大军大获全胜,凯旋回京城。激战归来,异常疲惫,正当南方主帅燕帖木儿准备好好休养几天的时候,突然传来古北口再次失陷的消息。

南方大军主帅燕帖木儿得到弟弟撒敦,从前线送来的紧急公文,报告古北口再次失陷的消息,燕帖木儿心中异常愤怒,军情紧急,燕帖木儿立即应对,召集各路大军将军率领着各自军队,从京城大都出发,向北挺进,迎战敌军,夺回丢失的关口要塞。他的行军的途中,又接到从紫荆关送来的紧急军报。说北方军队再次前来进攻,情况危急。

紫荆关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紫荆关在宋朝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即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紫荆关有三道关门。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紫荆关”三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

紫荆关的第二道门,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

紫荆关的第三道门,再内是三重门,又称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北门有瓮城,里面券上有“表里山河”匾额。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紫荆关”。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古代文人描述这里是“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万”的“紫塞金城”。

紫荆关军情紧急,南方大军主帅燕帖木儿面临敌军的两面夹击,苦于难以分身,只得派遣快马到辽东,飞速调集脱脱木儿增援西方关口。当时的许多人对意外的军情大吃一惊,大都不知道攻陷古北口及紫荆关的兵马,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秃满迭儿,及忽剌台


状态提示:第83章 南军争夺紫荆关北军败逃古北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