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问鼎天下>第249章 移之江东稍改动

青烟散尽,尘埃落定。孙权在无锡死于哗变乱军之中的消息,不过数日,便传遍吴会两郡。虽然这个消息很出人意外,但并没有在两郡掀起多少波澜。

孙坚有四子:策、权、翊、匡,还有个庶子孙朗。如今前三子皆死,只剩下孙匡和孙朗二人,而他们二人更是年轻,素无威望,何况如今孙氏大势已去,即便是张昭,也未曾想过再推荐一人来接掌吴会。

待刘琮得知此事之时,也颇感到有些吃惊。虽然他这一年来时刻想着要扫灭孙权,但突然听到孙权死讯,还是感觉有些怪异。当然这种感受只是转念之间,随着孙权的死,江东局势愈见明朗,接下来诸多事务,还需要他和贾诩等人商议确定。

事有轻重缓急,眼下的当务之急,便是彻底扫除残余敌对势力,然后巩固消化,将江东的巨大潜力,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自身的实力。

“吴郡太守朱治遣使请降,阳羡、乌程等地便可兵不血刃的拿下。”刘琮指着沙盘说道:“余杭、富春、钱唐三城,亦是朱治麾下将士守卫,山阴、诸暨等地虽有数千人马,想来也无济于事。现在看来,我军进攻的速度还是不够快啊。”

贾诩抚须说道:“将士们日夜兼程,速度其实并不慢,只是形势发展太快了些。如今孙权身死,吴会两郡指日可下,却不知丹徙……”

“陈元龙不日就将率兵退出丹徙,渡江北返。”刘琮转身回到榻上,坐下之后对贾诩问道:“以先生之见,若是在江东推行荆州新政,是否会遭到江东大族的反对?”

其实这个问题,刘琮已经考虑过很久,之前的想法比较极端,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刘琮认为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在调整以前应该先考察江东的实际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江东世家大族对此的反应。

“将军所行新政,若是不加变更,恐怕会遭到江东大族的一致反对。”贾诩直言不讳的说道:“大族所以宗亲依附,盖因土地众多,世家又多有为官者,子弟相继,姻亲相连。其隐匿民户之状,比之荆州有过之而无不及。且自孙坚父子起始,将校领兵于外,必有食邑,以供养士卒,这与荆州军制,又大不相同。若是骤然改制,恐难安其心,可若是不改,亦不利于将军,更不利于军中。”

刘琮认真听完,点头说道:“是啊,既要稳定,又不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且不改的话,军中必定多有烦言。军制暂且不论,如何治理江东,还请先生教我。”

“将军欲效仿孙伯符乎?”贾诩的小眼睛中,隐含一丝笑意。

刘琮摇头:“琮与孙伯符所面临的情况不一样,不过琮也不想像孙权那样。这么说吧,治理江东,那些世家大族,肯定是离不开他们的。然而琮却不想让他们的势力太过庞大,毕竟这些世家的能力不可小觑,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自发的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甚至很有可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实际上刘琮是把这个问题说的过于严重了,就历史上孙权与江东世家的关系来看,其实还是孙权猜忌打压为主,世家的反击多数是出于被逼无奈。当然现在刘琮所处的地位,比之孙权又有不同,他这种担心与其说是因为江东世家,不如说是针对整个世家大族。

以贾诩的心智,怎能听不出刘琮这话的弦外之音?他沉思良久,还是感到很难回答。

原因无他,贾诩向来是明哲保身的,所思所虑者也多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当然他的利益早已与刘琮捆绑在一起,所以才会站在刘琮的角度,为其出谋划策。但刘琮刚才的这番话,却是让贾诩来对付所有的世家大族,这其中,甚至还包括贾诩本身。

或许用“对付”这个词并不十分恰当,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遏制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力,对于刘琮来说,这是必然的选择,而对于贾诩来说,安知以后自己是否会因此遭到那些世家大族的攻击呢?

不过贾诩思忖之后,还是出言回道:“就目前而言,将军在荆州所行新政,效果显著,移之江东,只需稍作改动。至于江东大族,只要能保证其仕进之途,想必也不会太过抗拒。”

刘琮起身走到火塘之前,伸出手在火塘上方烘烤,扭头对贾诩问道:“改动何处?”

“如何改尚需详细斟酌,不过此事宜缓不宜急,徐徐推行,或可收效,亦不至于引起变故。”贾诩不小心揪下一根胡须,心疼的直皱眉头。难得看到老头如此,刘琮微微一笑,点头说道:“先生说的没错,是琮太心急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军思谋深远,老夫倒觉得是件好事。”贾诩先轻拍一记马屁,转而又道:“如今已是年底,若是不出意外,旬月之内,江东便再无战事,那时将军恐怕要先回荆州了。”

刘琮听他这话很是突兀,不由皱眉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年内官渡恐怕也将有结果了。”贾诩小心翼翼地捋了捋胡须,仿佛很随意的说道。

刘琮愣怔了一下,猛然意识到官渡之战若是未曾有大的变故,也的确该以曹操大获全胜而收场了,只是到现在一点动静都没有,前两天想起来时,还觉得有些怪异。

难道许攸那小子还没叛逃去给曹操献计献策?这其中出了什么差错?刘琮皱着眉头思忖片刻,特卫营并未有这方面的消息传来,是以他现在还拿不住,到底会历史重


状态提示:第249章 移之江东稍改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