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网络游戏>沉睡的上帝>010 意外

跟21世纪的人相比,22世纪的人要理性的多,似乎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特别的意义,就像精密运转的钟表。如果生活的目标暂时都完成了,他们就会去冬眠,直到下一个目标出现,然后再次苏醒,追逐。

伍哲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旁听了两门课,其中计算机语言老师还苏醒,但课程已经开始了,由卢婧文带上,每次上课都是说一些基础的理论,放视频。如果有疑问的,卢婧文代为解答,如果她回答不了,就会记下来。

虽然真正的老师不在,但几堂课下来,伍哲已经对计算机语言产生了兴趣。22世纪的计算机语言基本上就是在现有的语言基础上,更规范化、精确化形成的,因为语言的标准形成于上世纪末,所以很多意思和习惯,都跟伍哲时代的理解更接近,而跟现有的语言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21世纪的计算机语言,程序员最大的工具就是数学,因为只有数学足够精确,能够让程序按部就班完成工作。到了22世纪,随着编译器越来越强大,计算机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大,语言也变从之前的呆板,变得越来越灵活。

在21世纪的编程界面上,如果输入“每天早上,都执行一次健康检查相关程序。”这样的内容只会出现在括号中,充当解释。但是在22世纪,这样的话在整段程序中到处都是,甚至有些学生还在网上找来了一些极端的例子——把程序语言写的就像诗歌散文一样,然后照样顺利执行的。

也正因为如此,原本程序员因为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还有像机器一般的修改耐性,注定了那将只是少数人掌握的专业技能。但是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只要不怕麻烦,只要了解基本的计算机语言方式,自己做出一些特定功能的程序根本不在话下。——据说现在在小学生的课后作业中,有时候都会包括编写程序,大学开设这样的课程,更多的只是研究高级语言编译器的原理,而不是研究语言本身。

因为上课的原因,伍哲跟卢婧文不可避免产生交集。卢婧文的课很受欢迎,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老师很出名,很多人抱着听名师的希望,先占上位置——听课有一定名额,超过的话,只能去网上听而不能来现场了,还有一部分就像陈教授提到过的,她算得上是学校校花中的一员,最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也是伍哲最近刚刚了解到的——卢婧文组织了一个冬眠社团。

所谓冬眠社团,其实最早是从学校的兴趣社团演变而来。冬眠技术刚刚解禁的时候,大学里许多学生都自发的,将原来的社团通过冬眠形式继续下去,这一下子,原本因为兴趣而组建的社团,后来竟都不可避免的带上的冬眠的烙印。因为冬眠人的群体,本来就是按兴趣聚集的——就像一些亲人冬眠团体一样,大家一起冬眠,一起苏醒。如果把冬眠比作通向未来的旅行,冬眠公司是正规商业公司组织的旅行团的话,那冬眠社团就是自发组织的驴友群体。

这些社团组织起来的原因各式各样,根据当前最典型的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

1,兴趣型,比如大家都是同性恋,大家都是某个特定的游戏狂热爱好者,这样大家即使在未来一起苏醒了,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因为价值观的原因,在陌生的未来被孤立。这种类型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初学校社团演变出的主流冬眠社团,很多大型的社团甚至最后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来运营。

2,影响型,这种类型的社团比较少,一般就是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之间,互相统一承诺的冬眠规则在,在学校,这样的社团成员之间一般都是钻研同一个课题,或者跟着同一个老师,大家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彼此支持。在社会上,除了公司统一规划的员工冬眠外,一些相关联的合作关系之间,也采取这样的冬眠方式。

这种冬眠方式看起来规模比较小,但引起的关注,或者说,产生的影响都很大:比如一个著名导演冬眠,跟他联系最紧密的几个著名演员也会一起冬眠,然后那些演员的一大群粉丝也冬眠,然后那些粉丝的亲朋好友……连带效应到最后会变得很广。

第三种,也是卢婧文现在的冬眠社团方式,就是目的型。冬眠成员彼此之间,存在共同的目的,彼此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十分紧密,但因为追逐共同的目的,一起冬眠。听起来跟第二种很类似,跟第一种也有相同之处,但之所以把第三种单独列出来,甚至在研究冬眠行为中,把第三种作为最典型的例子来说,是因为第三种方式存在着一个关键技术细节——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冬眠苏醒权,交给一个特殊的组织或者个人。

在前面两种冬眠类型中,人的冬眠行为都是自由的,按照冬眠法,每个人在进入冬眠柜之前,必须要跟冬眠机构签订合同——上面明确标识了冬眠的时间,苏醒条件的决定,以及冬眠苏醒权的交付。一般来说,如果合同上没有默认写明,那苏醒权就默认被授予的一方是冬眠机构以及政府。

通常意义上来说,苏醒权都是给自己最亲的亲人,在许多极端的冬眠案例中,有些人甚至连亲人都不给——这就等于是断绝了家庭关系,因为只有拥有苏醒权,亲人才能知道得知他的具体苏醒条件,在冬眠后才会有团聚的可能。

简单的说,苏醒权就相当于冬眠者自己以后人生的决定权。

可以想象这个权力的重要,因此


状态提示:010 意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