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穿越重生>巴尔干的圣徒>第238章 沙俄分崩-1

事实上劳伦斯少校并不是运气好,而是这个土耳其军队营地本来就是‘诱’饵,在发现有亲近英国人的阿拉伯游牧民经常在这一地区活动后,这里就迅速建立起一个营地,并故意安排有几台t35坦克每天上演‘射’击和突破防御阵地的戏码,而土耳其士兵‘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也是被减少了兴奋‘药’物供给后的‘药’瘾戒断反应发作。[首发)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借着阿拉伯游牧民的口耳相传吸引来英国人的情报人员,让英国人从这里提前发现坦克存在的情报,并误认为是德国人研发出了这种‘性’能强大的新式武器。

甚至为了让戏演的更像,让来侦查的英国人会信以为真,营地里那几个所谓的德国人,也是专‘门’由善于伪装模仿人类行为的间谍型号生化人所扮演的,他们所穿着的德军制服也是严格按照现在德军通用的样式制作,足可以以假‘乱’真。

毫无疑问做出这种事情就是要坑德国人,比较肖狩提供给德国人坦克的制造生产技术,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德国人在西线轻易的突破英法防线,从而让德国人一举奠定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

所以德国人获得的才会是用t35改造的战象,这种看上去很威猛庞大,但实际上却是相当不经打的多炮塔坦克。

其实防守的一方如果要对付战象坦克,只要提前在阵地上挖好超过两米五宽度的壕沟,就是一道让战象坦克无法跨越的障碍,除了挖壕沟之外,集中使用可平‘射’的75毫米口径级别步兵炮进行阻截炮击,也能对战象坦克起到相当大的破坏效果。

战象坦克使用了多组小直径负重轮作为悬挂系统,这就让缓冲弹簧总是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下,一旦被75毫米口径的炮弹命中或者近失,即便没有使用专‘门’的穿甲弹,光是榴弹爆炸的破片和冲击‘波’威力,也有较大的几率可以击毁击伤战象坦克的履带,将其瘫痪无法继续前进,从而失去引导步兵突破野战阵地的作用。

同时战象坦克基本沿用了t35坦克的复杂传动系统结构,这就注定战象坦克在长途行驶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生故障,这一点即便经过了大幅度减重也没有太大缓解。

事实上在连续行驶超过3小时的时间过后,战象坦克就会不可避免陷入传动系统故障频发的尴尬境地,而以现在德国后勤人员的水平,想要维修这样的故障最快也得四五天。

光是这一点,就注定德军即便是拥有了坦克,也缺乏真正意义上持续快速进攻的可能‘性’,更不要提以德国现在的炼油技术,还无法为战象坦克提供足够产量的汽油燃料,而战象坦克给油箱一次‘性’加满后,其野外行驶的最大行程也只有130公里。

由此可见,即便是德国人将一百六十辆战象坦克组装生产完成,并全部投入到西线战场作战,在英法军队已经有所准备的情况下,也很难打出什么摧枯拉朽的战果来。

但这是建立在英法两国对战象坦克的真实‘性’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如果英法两国对德国人拥有的战象坦克一无所知,到了在战场上突然遭遇德国人的战象坦克成群进攻时,毫无准备的英法军队在恐惧情绪的作用下,很可能就此失去坚定作战的意志,如果德军到时候再用大量步兵尾随追击,英法军队必然会损失惨重,就此失去西线战场主动权。

一旦德国人能在西线战场上打垮英法军队,下一步肯定就要把目标转移到掐断大英帝国的养料脐带,也就是攻占苏伊士运河上,到了那时候就算肖狩继续以土耳其可用兵力不足来推脱,大幅度缓解了欧洲战场压力的德国人也肯定会‘抽’调相当数量的主力,借道土耳其沿着西奈半岛进攻防守苏伊士运河的英军。

战局真要是发展到那个地步的话,西线英法无力反攻,东线俄国也必然崩溃,德国人获得这场欧洲大战的胜利就基本成为定局了,除非土耳其新政fu突然跳反,加入协约国集团在背后捅德国人一刀,不然就算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参战,并按照历史惯‘性’选择加入协约国集团,也很难扭转欧洲战场的局面。

而本来肖狩的算盘就是要利用这场欧洲大战,尽可能消耗老牌欧洲列强的实力元气,让这些列强暂时无暇他顾,从而打造出安定的周边环境,为移民汉化土耳其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时间。

诸如联合德国人打垮沙俄,扶持一个用于在欧洲大战结束后吸引列强注意力的苏俄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来执行,要是德国人以当前这种实力基本无损的情况赢得了欧洲大战的胜利,那局势的发展就会变得比德国战败还要糟糕。

毕竟肖狩不敢想象,以现在完好的工业底子,加上吞并四分之三奥匈领土后增加的工业资源和人口,这样的德国如果再获得了欧洲大战的胜利,经过几年的和平期后会成长为怎样可怕的一个庞然大物。

而有了如此强大实力的德意志帝国,也必然不会再被肖狩之前营造的所谓神迹给吓住,肯定会对那个子虚乌有的“神域”产生贪婪的野心,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来‘逼’迫土耳其新政fu‘交’出来共享。

虽然生化人军队的战斗力极为强悍,可要是面对这样实力强大的德国威胁,肖狩手头的底牌也要提前曝光不少才能抵挡住压迫,这样一来也会让其余列强对土耳其新政fu的实力感到震惊警惕,很有可能欧洲列强就


状态提示:第238章 沙俄分崩-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