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言情总裁>权贵娇>132章 巡幸

(这一章,欲为巡幸正名,古者帝王巡幸,是行使皇权的形式之一,与视朝并无二致,所谓观风问俗,皆忧勤兆庶,是也。而并不是大多数人脑中想得到:巡幸=游乐奢侈。最后一天,继续求粉红!)

沈度端着的茶水溅了出来,这是一向镇定从容的他,所少有的失态了,这一点,长隐公子自然看在了眼内,便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他这一笑发自内心,谪仙面孔更显得光华照人,仿如将天地所有光芒都拢至这茶室,外面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沈度稳稳将茶杯放下,不明白这谪仙人为何开心大笑,他更加不明白的是,为何长隐公子会将这么重要的事情透露出来。

皇上有意巡幸,这事想必未有一个朝官收到消息,皆因他在中书省这么消息灵通的地方,因他是为皇上承旨拟诏的中书舍人,他都不知道的事情,别的官员怎么会知道?

可是,长隐公子不仅知道了皇上要巡幸,还知道他巡幸的地点是江南,而不是蜀地或太原府。

沈度深吸了一口气,才正经地问道:“为什么将这么重要事说给我听?”

长隐公子的意思,不是在巡幸本身,而是“皇上有意”这四个字。皇上有意,这说的,是帝心!

长隐公子竟将猜测到的帝心说出来,帝心岂能轻易言说?在朝为官,紧记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测帝心, 这说明,长隐公子对她他,是何等信任!

可是,此刻他是真的不解,他与长隐公子的交情,似乎还没有好到这种程度。撇除那些不能承认的过往,他们的交情,只不过比泛泛之交略好一些,可以相论帝心吗?

还有,巡幸这件事本身,也极为重要,皆因朝官对此事的有很大的分歧,支持巡幸和反对巡幸的,差不多是半半之数。若是巡幸这一事处理不当,随时会演变成派别攻讦,最后就会发展成为党争。

想到前朝灭国的根源是党争,沈度的脸色就极为凝重。因此,不管是帝心还是巡幸,这两个事情都无比重要。

沈度先于朝官知道这件事,所做的准备便能更充分,所安排的人事就能更到位。这对沈度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么说,长隐公子是为他好?——沈度想来想去,仍是不解,只好疑惑地看着长隐公子。

“为什么?或许是因为计之和我的一个故友很像吧。再说,巡幸这事,你们这些朝官会很感兴趣吧。”长隐公子这样回道。

你们这些朝官……已泾渭分明。他说得太坦诚太直接,让沈度不禁有些郝然,故意没有接长隐公子的话语。这么纯澈的人,自觉心思有九曲十八弯的沈度,一下子便招架不住。

世间至诚的人,能照出污秽,谁都不想直面吧?

长隐公子仍浅浅笑着,继续补充道:“我看皇上意已决。”这又是一个提醒,皇上意已决,这意味着崇德帝一定要去江南,沈度若有所想,必要提前作好应对。

若赞成皇上巡幸,那么所要考虑的,必是江南的布置;若是反对皇上巡幸,那么就要想好万全之策,以应对皇上的怒火。

不管沈度会选择哪一种,长隐公子这一句话,都给沈度予时间先机。

沈度听了这些话,良久才长叹一声,将茶杯举起说道:“计之以茶代酒,谢过长隐兄了。”

长隐兄自然比长隐公子要亲近些,沈度这个称呼,已经表明了他对长隐公子的感激和谢意。长隐公子这一番盛情,他收下了!

不言谢,当为报而已。

长隐公子对这个称呼很受落,便扬了扬嘴角,这样回道:“不用谢,若有朝一日我有求于你,还请计之答应。”

其实,长隐公子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说这句话,听着就像一个交易那样,自己的本意,明明不是如此。或许,只是下意识脱口而出。

“敢不应承!”沈度放下茶杯,双手一抱拳道。

沈度很快就离开了安国公府,回到沈家后就直入东园,将此事告知沈肃,以便商量应对。

沈肃听罢,稍有沉吟,好一会才问道:“巡幸?如今国朝承平,皇上想要巡幸,也是应有之事。说起来,皇上前一次巡幸是在何时?”

“崇德七年,约是三年前,巡幸关内府,因为路途甚近,且停留天数不多,朝官们都没有多言。”沈度回道。那时他已经出仕,对这个尚有印象。

沈肃点点头,又再沉默下来。的确,他对巡幸这个事本身,没有太多可说的地方,这不过是帝王行使皇权的形式之一,皇上观风问俗,示威于四海,广布浩荡皇恩,这没有什么褒贬对错之分。

沈肃这么想,是有原因的。大定立国八十多年了,帝王巡幸并不是一件新鲜和隐秘的事情,国初史官谓“四时狩,前王常典,事有沿革”,且礼制有规定,言曰“天子行幸,礼必有名,当下制书,晓示天下。”,礼部对皇上巡幸的法驾、卤薄等仪仗都十分完备。

如此一来,帝王巡幸在功能上与皇上视朝没有太大的分别,不过是形式而已。

沈肃觉得,皇上不能一直深居皇宫,总要知道天下九府、民间百姓是怎么样的,皇宫中就尚有“望君出”和“望君归”。帝王巡幸的深意,不在游乐,而是观风问俗、体察民情。

沈肃手指轻啄着桌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皇上巡幸江南,未尝不可。身为人主,总不能不知道人间疾库。朝官言巡幸即是索贿,是有谬的。如今所要为两点:一是


状态提示:132章 巡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