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和推进工业发展,全面构筑现代工业体系。在农业及其培育的工业基础上,寿光市不断拓宽发展视野,明确提出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和要求,适时调整工业发展重点和模式,推动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靠工业强市。从1985年起,按照“强农、重工”的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9年乡镇企业产值1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同时,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县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形成以县属工业为骨干、乡镇工业为主体、村办户办工业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工业发展格局。从1990年起,按照“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思路,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和名牌拳头产品,重点培育并初步形成造纸、酿酒、化肥、人造板、盐和盐化工等主导产业。2001年以后,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投入、关键抓招商”的思路,重点建设晨鸣、科技、东城三大工业园区,促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聚集,实现规模效应。积极引导晨鸣集团抓投入、上项目,先后开工建设30万吨铜版纸、30万吨白卡纸、25万吨热磨机械浆、20万吨美术涂布印刷纸等大项目,该集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a、b两只股票和20亿元可转债、设有10多个子公司、总资产226亿元、年生产能力400万吨的全国企业500强和全球纸业50强企业。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培植壮大富康制药、大地盐化、福瑞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盐、溴、药、镁四大系列50多个主导产品,其中溴素及溴制品产量占全国的14,医药中间体甲氧苄啶和热敏染料产量分别占国内市场的80以上和全球生产总量的55。2005年以来,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开发和山东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北部濒临渤海的有利条件,在寿北规划建设渤海化工园和侯镇项目区。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科学投入、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寿光市初步形成了造纸包装、纺织服装、海洋化工、机械装备、板材家具、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11家,超过50亿元的2家,超过200亿元的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设立了3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上市公司5家,上市股票6只。晨鸣、科技、东城三大园区实现的工业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均占全市总量的70以上。以晨鸣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的迅速崛起,有力拉动了寿光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寿光的综合实力。
三是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活力。寿光的发展变化,从工作机制上讲,主要在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走向前进。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先后实行了企业划型动态管理、名牌奖励、上市融资、出口创汇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抓投入、上项目、调结构、增效益、快发展。其中企业划型动态管理就是打破企业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把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划为中型企业,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划为大型企业,纳税5000万元以上的划为特大型企业,分别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围绕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技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外来公司租赁等形式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已发展到500多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到120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围绕城市经济发展,组建了城市投资建设管理中心,探索采取特许经营和tot、bot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对市场建设等重大项目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中心,由政府注入启动资金,实行封闭运作,企业滚动发展,依靠市场手段激发企业活力。围绕推动工作落实,创新实践了“市委常委包片、政府市长分线、人大政协切块”的工作办法,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探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