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场长解释说,他们曾经咨询有关专家其中的奥妙,专家指出,音乐会让奶牛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还可以刺激奶牛*腺体分泌,使它们能够高产,而且牛奶的质量也相对提高。
宽甸满族自治县硼海镇夹皮沟村村民王连香,看到棚桃种植户给桃树放音乐,桃子长得好的报道后,于是在去年冬季,她在种满草莓、刺嫩芽的大棚里每天放3至5小时欢快的乐曲。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别人家的大棚草莓今年正月十六七上市,而她家大棚草莓、刺嫩芽正月初七就上市了,自然卖上了好价钱。
最近有科学家提出,音乐如同直立直行和语言功能一样,是人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力,它出现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并帮助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
首先,音乐是无处不在的。从亚马逊河的三步舞到阿姆斯特丹的热舞,不管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哪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把音乐当做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事实上,科学家们在斯洛文尼亚发现的刻在骨头上的“divjebabeflute”就是最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那个时候,整个欧洲和北美的人类还生活在冰雪的覆盖中。
如果这种最古老的乐器已经存在了4万年,那么声乐存在的时间可能要长两倍甚至更多,哈瑞教授估计,或许在人种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音乐。
另一个支持音乐具有生物基础的事实是:有的人在大脑的听力受损后分辨不出音调,但是当他看到对应的这首歌的歌词时,他就能听出十之**。
当然,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在少数。斯蒂文?平克在1997年写的一本名为《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的书中说,与语言、视力、社交技巧、以及体力相比,缺少了音乐,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不会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平克相信音乐是人们发明出来的东西,由于它可以使人的身心都得到极大的愉悦,因而一直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起来,换句话说,人们发明了音乐是因为他们喜欢它。
美国多伦多大学的桑卓?托哈波评论平克的观点时说,他的说法非常巧妙,但并不正确。托哈波曾经走遍世界,她发现,不管在哪儿,母亲几乎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对自己的婴儿歌唱:高音调、慢旋律,以及充满感情的语气。尽管每个种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摇篮曲,但它们却是如此相似,即使你根本不懂这种语言,也不会听不出那是摇篮曲。
这给了她一个启示:音乐并不是人类的发明。如果我们都使用音乐与婴儿交流,这就是母亲与婴儿之间一种本能的交流方式。
因此如果在人类早期就显现出了一种音乐基因的话,那些拥有这些音乐基因的人就比较容易拥有健康的后代,每一代人都将享受音乐作为一种天赋的礼物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音乐使得每一个个体对异性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即使是达尔文自己也对音乐的这个解释十分满意,但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从生物界的许多情形来看,孔雀用尾羽吸引异性,驼鹿用鹿角吸引异性,百灵鸟用歌声吸引异性,但是所有这些现象都表现在雄性动物身上,对人类而言,音乐是两性共有的。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音乐到底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音乐都是我们极其宝贵的财富。
在另一篇材料中,吴天娇还看到有这样的说法。
根据荷兰音乐家菲迪记述,他家墙壁的洞穴里有一只很大的蜥蜴,每当他演奏莫扎特c调四重奏的柔板时,它就会爬出来倾听,曲子结束,它就爬回去。而演奏其他音乐时,蜥蜴是不会出现的。
现在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古典音乐有利催奶,爵士乐可以催眠。
日本对120名还处在哺乳期的母亲进行过试验,让一些人听古典音乐,另一些人听爵士乐和通俗歌曲。第一组妈妈的出奶量增加了20,第二组妈妈的出奶量却减少了一半。爵士乐有一种超声波和低音波,这种声波人听不见,身上的所有器官却能“听见”。在这些声波的作用下,人的大脑会受到损伤。和爵士乐同样的道理,印度和西藏的旋律也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据俄罗斯心理学家德米特里?阿扎罗夫的意见,爵士乐甚至能让一个人去自杀。试验表明,如果一些鼓的同步敲击声超过阈上100分贝以上,听众便会进入昏厥状态。
动物具有听觉,对音乐有所反映是很易理解的。令人惊异的是,没有听觉被人认为是”无知无情”的植物居然也能欣赏音乐。不仅如此,有时让它们欣赏音乐后还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促进这些植物的生长。
在西双版纳生长着一种会听音乐的树,当人们在树旁播放音乐,树的枝干就会随音乐的节奏而摇曳起动,树梢上的树枝树叶,则会像傣族少女在舞蹈中扭动肢腕一样,随音乐作180°的转动。音乐停止,小树如同一个有经验的舞人,立即停止舞蹈,静了下来。有人对这“音乐树”作了细致观察:在播放轻音乐或抒情歌曲时,小树的舞蹈跳得越发起劲,音乐越优美动听,舞蹈越婀娜多姿;但当响亮的进行曲奏起,或是让小树听某种嘈杂或震耳的音响,小树的“舞蹈”马上会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