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二百廿九章 ,千追里大追击

向东的进攻,不仅是直接威胁日本帝国的政治人物,要知道中**队的厉害,速速铁定投降信心。

中**队向水户进攻,沿途看到,日本农村已经是一片凋零,庄稼被耽误了,很多杂草,荒凉了不少,日本为了战争,已经损失了上百万的劳动力,农业受到影响是自然的事情,水道田里,有的已经干涸,而日本百姓则遮遮掩掩地劳动,一见到中**队的影踪就慌忙逃窜。

在一些道路上,一些村庄,日本居民也跟随着日本的军队逃走了,很多人逃得很匆忙,连家里的任何财物都没有带走,粮食等还堆积着,于是,成为中**队的给养部分。少数没有逃走的居民,战战兢兢地回答中**队的问题,那种畏琐,让中**队感慨。

在水户城外十八里处,日军设防抵抗,枪林雨很是凶猛,将日本新军压得不能前进一步,日本新军的武器装备就是普通的日式,以步枪为主,机枪都很少,所以,战斗力是比较弱的。

在这时候的战争中,中国新军大量地使用了日本新军,这不,新使用的日本新军有四个营,近四千人了,其中有一些是山下贺国大将从九州带来的附属军。

中国坦克部队赶了上来,三辆坦克并没有计划彻底怎么样日本人,不过是定点射击,朝着日本人的脑袋上砸了几炮。

坦克震撼地吼声中,一共打了十八发炮。

在爆炸腾起的烟尘中,日本新军跳跃起来,向前冲去,随后,朝鲜军也蜂拥而上,因为炮被炸蒙了的日本军队,居然很顽强,和日本新军,。朝鲜军拼起了刺刀,一`时间,战场上出现了罕见的现象,堪为奇观。

那种拼命,让后面观战的中**官感叹。“幸好我们大量使用了杂牌部队,要不,自己至少损失一个排呢。”

一个排的损失,在中**队看来,已经是很大很大了。,基本上,在战争的后期,日军都是一触即溃,中**队往往以很少的部队,甚至三成,四成,一成的部队,就将满额的日本部队打得死伤数,惨败而逃。

在战场上,中**队打出了威力,也打出自信,一个大规模的战役,往往牺牲三五十人就非常沮丧震惊了。

正在战斗的时候,日本部队两支从南北方向对进,赶来增援,让中**队在惊讶之余十分开心,中**队现在怕的是敌人不来,好,你来了?既来之则安之,老子要的就是这个。

约两千名日军从北部包围过来,约一千五百余人从南线,将前锋的中**队一个营五百余人,朝鲜军一个营四百余人夹击,日本人还调遣了八辆坦克朝着中**队猛烈轰击。

中**队多少有些意外,可是,并不惧怕日本人,坦克有什么了不起?老子见得多了!

中**队以榴枪对准日军坦克攻击,虽然效果不是多好,却把日本坦克惊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转身就逃。

中国步兵紧急呼叫空军,不到二十分钟,四架中国轰炸机,三架战斗机赶到了,一看地面上正打得热闹,飞行员喜欢得唱起了歌。

飞机一阵猛烈地扫射,让日本军队的围攻势头顿时大减,而轰炸机的肆虐,则使日本人马上就明白了,风紧,该扯呼了!

一群群的日本官兵,被中国空军的炸击中,吞噬,一大片一大片的官兵被炸死炸伤。

中国步兵大喜,奋起追赶,日军不支,仓惶逃遁。

此时,中**队的坦克部队赶来,援助孤军深入的先锋队,四十余辆坦克左右包抄,飞速地插到了日军的背后,当日军的步兵大队突然发现了前面的中国坦克排列成一堵铜墙铁壁的时候,顿时惊恐万分。

日军大溃。被中国坦克的机枪扫死数。[

中**队步骑坦克,空军协同作战,表现了很高的战斗素养,先将日军城外作战的部队大量歼灭,然后,尾随其败兵进攻,一路上,将一处处的日军堡垒击垮,将大量顽抗的日军击毙,闯到了城门口。

一辆坦克对准敌人的城市障碍物猛轰了几炮,就将所有潜伏在那里准备打黑枪的日本军队吓得尿了裤子。这些早几个月还只会和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别人的老婆一起尿裤子洗床单的纯百姓,哪里经过坦克兵猛揍的大阵仗啊?早就萎缩得不见了踪影。

以坦克兵为先导,中国骑兵和步兵闪进了水户城,日军依据街道和沙袋之类的障碍物进行抵抗,但是,在中**队的猛烈攻势下,难以支持,不得不从城市中潜逃出来,向着东面三五成群地溃退。

中国联军追赶,一直追出了十余里,将日军大部队兜住,最终,迫使敌军数个部分投降。

水户战役,中国联军总共一千六百名步兵,三百名骑兵,在五十辆坦克和十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将日军一个旅团又三个联队击败,击毙其两千三百多人,击伤并俘获四千一百多人。自己的损失只有区区三百零三人,还多是日本新军和朝鲜军和日本人死猪脑筋拼刺刀造成的。

中**队牺牲四人,伤五人,其中包括一名倒霉的坦克兵。个位数的损失,合理负担。

水户城距离东京已经三百余里,当中**队五千余人占据了周围地区以后,预示着中国新军的最后战略已经进入了实施的阶段。

迫使日本投降,而不是和平谈判,就要彻底用军事威力震撼之。

孙武军长随后就带领指挥部进入了水户城。中**队一部骑兵八百人,风驰电掣地出发了,向北进攻,能够提供支援的是中国空军,中国新军的陆军航空兵


状态提示:二百廿九章 ,千追里大追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