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异能人的前世今生>第七卷 第五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1
得道高僧,却因受了陛下之袈裟紫金钵,不得不千山万水前往西天求经。你也有过抱怨吧。希望赶紧取了经文回到陛下身边,回到天堂的长安城,是也不是?“

“阿弥陀佛。”玄奘双手抚十,轻颂一声佛号,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那接引佛祖撑船带我们过了凌云仙渡时。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贫僧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四个人,却只有一具死尸。李卫公不觉得奇怪吗?”

“在我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了天竺那烂陀寺,那里的住持告诉我,——只有亲身经历过苦难,才能知功德,只有亲身经历残忍,才能懂慈悲。贫僧已经完成了常人所难以完成的任务,经书。便也能放心交予我手,放心让贫僧去东土普化世人。”

“这道理,贫僧是用了将近十六年的时间才领悟到的。”此时玄奘张开双眼,抬头微笑道,“难道卫公认为。天下百姓能够在一朝一夕了解其真意么?”

“阿弥陀佛,”玄奘问道,“卫公,这个故事,可以让皇上相信吗?”

李卫公微微一笑:“圣僧,圣上何等圣明的千古不世之君。我作为臣属,只能将两个故事都记录呈上。信不信,还要请皇上圣断。”

“那你呢?”玄奘的眼光仍然平静,口气中也没有一丝咄咄逼人的味道,“卫公,你相信哪个故事呢?”

李卫公愣了一下。又一阵风穿过大堂,吹动左厢房的门。发出吱吱的响声。

“若是第二个故事流传了出去,长安城的百姓知道取得真经的大唐高僧竟是个贪嗔痴恨未断,六根不净的和尚,那他取回来的真经就大打折扣,陛下的形象也会受损。我大唐辛苦营造起来的天命之国也不复存在。”李卫公心忖。

于是他说:“我相信第一个故事。”

玄奘双手合十,低头答道,“阿弥陀佛”

不得不说,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短篇

但对于世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是一位一尘不染的圣人,一个可以向往,可以学习,可以崇拜的榜样。所以,我们都会下意识去相信第一个故事。

《西游记》和《圣经》,《可兰经》,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荷马的《奥德赛》以及埃及的许多传世文献一样,都是密意作品。密意作品都有它的内在意义和外在意义。外在是故事中人物的冒险经历。而内在却是描述人的成道之路,和怎么控制世俗的低等自我,灵性修炼,以及了悟神圣的当下。

对于《西游记》首先要了解的是,里面的人物各代表人类内在的某一方面。不妨让我们来听一听国学大师南怀瑾是如何解读《西游记》的。孙悟空代表什么?代表意识思想。他上帝也不怕,阎王也不怕。他是东胜神洲一个海岛上石头里跳出来的,乱蹦乱跳。后来他去修道,他的师父是须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孙悟空很聪明,很调皮,很快学会了神通变化,但是没有得道。结果他玩弄神通,师父把他赶出去了,告诉他在外面不准说是他的徒弟,如果说是他的徒弟,就把孙悟空的神通收了。

孙悟空出来第一个就去找阎王,问阎王生死簿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阎王说有,结果他拿来都勾掉了,了了生死了,阎王也拿他没有办法。后来他跳到海底找龙王借兵器,龙王打开武器库,他都看不上,龙王只好陪他到海底最深的地方去看。他看到那个定海神针,又软又硬,可大可小。那个海底在哪里?在人的身体里。这个世界,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也等于人的身体,七分是水,三分是骨肉。

结果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拿来,放在耳朵里,就是这根金箍棒,可以上闹天宫,下闹地狱。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就是男人那个东西,可以大闹天宫;中医里有“耳通气海”的道理。

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著了。猪八戒代表yù_wàng,贪吃贪色,能转过来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代表带着业障,挑行李重担跟着走;他叫“悟净”,修行就是净化业障。白龙马代表气,驮着唐僧一路取经,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师父,取经代表修行修道。

所以这部,就是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的宗教思想的系统,天人合一的东西。孙悟空保护了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功了。每种磨难,代表了社会人生的一种现象。孙悟空对几个妖怪没有办法,有个妖怪住在无底洞,代表了人的食道、消化道、排泄系统,也代表了我们的yù_wàng,永远填不满。

西方人翻译了《西游记》,只认为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不晓得蕴含了印度、中国天人合一的宗教理念,里面还藏有深刻的道理。


状态提示:第七卷 第五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1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