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科幻未来>红警1895>第641章 英国观察团

当中日两国将会在黄海大东沟进行一次海上大决战的消息很快也就传出去了,而这个马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因为这个可是一次交战双方多达二十多艘战列舰的决战,这个在之前也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二十多艘战列舰的决战,这个在各国的战争史上也都没有过这种先例,这个消息让无数各国军事家也都差点疯了,尤其是各国听说了这个消息立马也都非常的快速的命令他们在中国和日本的外交人员,然后希望能够过来参观这次作战,能够在舰艇上面观看这次交战。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海上大决战,那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盛宴,因为这次大决战是以前也都没有过的先例,所以如果能够过来看看,那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海战里面的知识更是无与伦比的。为他们以后研究庞大舰队的决战有非常重大的帮助,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接下来的军舰设计建造,然后到接下来的生产,战术大概改变都有很多的启迪作用。所以他们刚刚商量决战时间,这样立马让各国知道了。

“王总督,我们大英帝国要派出军事观察团,然后到贵国的军舰上面观看这次作战,还请你能够同意。”英国公使朱尔典说道。

朱尔典目前还是英国驻中国公使,因为中国和英国并没有“宣战”。台湾虽然已经和各国已经开战了,可是并没有互相宣战。因为交战和宣战,那其实并不一定划等号的。有些时候是宣而不战,有些时候是战而不宣。就好比后世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作战,中国和美国其实早就已经打起来了,可是双方都是披了马甲的。中国批的马甲是志愿军的马甲,意思也就是自愿派来的,不是政府派来的。而美国人批的是联合国军的马甲,所以代表的是联合国,而不是美国。所以虽然双方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双方都互相不宣战。如果从后世法理来说。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并不存在战争,虽然双方都把人脑子打成了狗脑子,可是双方从法理来说并没有发生战争。

这个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因为如果当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宣战。那难免把老毛子拉进来。那个时候美国也还害怕把老毛子拉进来,一旦把苏联老毛子拉进来了,那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了。那个时候苏联代表的一方社会主义阵营,还有美国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也都必然要进行一次决战。双方也都不希望这么快进行决战,自然不愿意如此。再加上美国和老毛子双方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如果真的把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那恐怕人类都要毁灭。

所以因为知道一旦宣战之后的后果,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后果,双方谁也都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后果,这样让双方虽然早就打成了一锅粥,可是谁也都双方非常克制,没有进行真正的宣战。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还有民国时期虽然早就和日本人打起来了,可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经济援助,尤其是德国的武器和经济援助。所以民国和日本并没有宣战,直到1941年才真正对德意日进行宣战。这个不是什么老蒋胆子小,而是为了全局考虑,很多时候战争和政治不能够混为一谈,不能够意气用事。所以从很多例子来看,宣战和开战,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目前中国虽然和八国联军进行开战了,可是双方也都没有进行宣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是以“护侨”作为名义,并没有对清政府进行宣战。而满清慈禧太后也都没有胆子和八国进行宣战,至于说历史上说慈禧和世界宣战。那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双方都没有正式宣战,所以英国公使朱尔典还是大摇大摆的在王国瑞面前晃悠,好像在天津正在交战的双方不存在一样。

“真是脸皮够厚,我们早天津早就打起来了。你居然在这里好像没事人一样,好像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发生过。好像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人了。每天在外面开炮的声音,都能够传到京城里面,你到是好淡定啊!”王国瑞想到。

不过王国瑞早就知道了这帮家伙肯定不甘寂寞,他自然不可能错过这种数十艘战列舰交战的情况。这种数十艘战列舰交战的盛况,可是过去一直都没有的。自从采用钢铁战舰之后,过去那种动辄数百艘战舰大家作战那是根本不可能有了。因为钢铁战舰不论是吨位还是重量,还有建造成本也都非常之高,无法像是过去那样维持数百艘木质战舰的情况。木质战舰成本低,维护条件也都比较低,并且采用风力驱动等等,所以过去那些木质战舰时代动辄上百搜军舰。可是到了钢铁战列舰尤其是全钢战列舰的时代,那花费可是不低了。哪怕你想要建造数百艘战列舰,你也无法出得起这个钱。哪怕你造出来了,你也出不起后续的维护费。所以过去那种数百艘战舰一起作战的盛况几乎已经是彻底消失了,一次能有十艘战列舰决战,那已经是了不起了。

这次二十多艘战列舰一起会战,那当然令人感觉难以放弃的吸引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凡是熟悉海军的人一定能够从这些战斗里面吸收经验,然后学到很多东西。这个也就是英国人想要派出军事观察团过来观察这次作战的原因,这样让大家也都非常热衷于过来观看的原因。朱尔典脸皮也够厚度,反正当做双方没有爆发战争一样,好像双方也都没有进行交战,直接过来请求王国瑞了。

“朱尔典,你们大英


状态提示:第641章 英国观察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