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1926之崛起>第五百三十九章 抗战 病猫发威(二)

不要说那些被炸飞出去几十米的火炮是否还能使用,就是能使用,因为炮弹都已经殉爆,一时间日军也无法找到炮弹,再对日军炮兵阵地进行攻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高志航把飞机拉到高空,开始在空中观察其它两个战场的情况。[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攻击日军增援部队的那个战斗机中队,攻击情况也很顺利。

由于天色还没有完全放亮,视线还很不好,直到那个中队临近,日军才发现他们将会遭到东北军的空中攻击。慌乱中,有的卡车司机就地紧急刹车,司机连同车上的日军纷纷下车躲进高梁地。也有的日军士兵,则不顾死活地在军官的指挥下,或在车上、或在地下,就用他们手中的步枪进行对空射击。

由于日军的车队行驶的速度很快,许多车辆跟的过近,甚至发生了相撞,几十名日军被从车上抛了下来。

更有的司机在情急之下,则选择把卡车连同车上的日军直接开进路边的高粱地中躲避空袭。

只是把车开进高梁地躲避的日军忘了,虽然车躲进高梁地里,有密如青纱的高粱遮挡,在地面上可能发现不了高梁地里的卡车,可是在空中却是看得清清楚楚。

不要说日军来不及对卡车进行伪装遮挡,就是来得及,在高梁地里他们的卡车也无法遁形,被卡车压倒的高梁,会清楚地指示出了卡车的位置。

东北军的十二架战斗机,抓住日军混乱的时机,三架一组,分四波向混乱的增援日军发起攻击。他们以公路为中心,对公路上的卡车和公路两侧的高粱地,反复进行了数轮扫射,最前面的两辆卡车已经被打着了火。

因为日军多数都躲在高粱地里,这几轮扫射到底给日军造成了多大的伤亡还不清楚,可是只要这些飞机还在战场附近,日军是绝对不敢再乘车前去增援了。日军遇袭的地方距离朱尔屯的距离大概有七八公里,日军若想徒步赶到战场,从集合队伍到赶到战场参战,最快也要半个小时以上。

只是战场上空,正在攻击进攻日军的陈鸿陆所率领的那个中队,空袭效果却并不理想。

日军的守备队,虽然不是野战部队,可是军事素质却并不差,它和野战部队所有的差别仅仅是装备而已。在遭遇到突然的空袭后,日军仅仅出现了片刻的混乱,就在日军指挥官的命令下,在距离东北军阵地300米外,提前开始了加速进攻。

欢呼起来,机枪、步枪、迫击炮纷纷向日军猛烈开火,密集的弹雨和横飞的弹片让进攻的日军不断倒下。

尤其是东北军的那十几门迫击炮,更是给日军造威了巨大伤亡。

不过,密集的火力并没有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日军的三辆坦克一边不停地pēn_shè着机枪子弹,一边时不时地短暂停留下来,用它们那短短的火炮,清除路基上对日军威胁极大的东北军的机枪阵地。

日军的这些坦克,也是从法国购买的f七-l7,日本在1920年购买了13辆。不过,日本人对其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造,换装十一年式37步兵炮和车载机枪,日本称其为f七-ko。

日军虽然换装了坦克火炮和机枪,其实坦克的威力并没有增强,日本人只是出于以后更换车载武器方便的目的。当然,这里面也多少掺杂一点点自欺欺人的满足自尊心的因素。

这些坦克配属给关东军六辆,这三辆是配属给沈阳的二十九联队的。

虽然陈鸿陆率领一个中队的飞机,不断对进攻的日军进行扫射,可是日军还是不顾伤亡地迅速逼近了守军的阵地,当先的三辆坦克已经逼近到路基前五六十米的位置。

路基上的东北军机枪阵地,已经被日军坦克火炮和机枪牢牢地压制住,被炸毁了十来挺机枪。如果再不想办法阻止日军的坦克前进,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马上就会冲上阵地。东北军要和具有人数优势的日军进行白刃战,其后果那是可想而知的。

就在这危急时刻,原本躲避在路基后防炮的东北军的十二辆坦克,见没有了日军炮火的威胁,再也无所顾忌,突然冲上了路基。

突然冒出来的东北军的坦克,让刚刚还在肆意猎杀东北军火力点的日军坦克手们,不仅有些惊慌失措,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小股东北军竟然还有坦克支援。这么近的距离,他们要想后撤那只会成为对方的靶子。

于是,日军坦克立刻停了下来,手忙脚乱地开始调整炮口准备和东北军坦克对决。

东北军绝大多数的步兵部队战斗力虽然很一般,可是张学良对于技术兵种的投入和训练,确实很重视也很下了一番功夫,而且在这些技术兵种中任命的军官,也都是专业人士。

因此,不论东北军的空军还是坦克部队,都训练有素,在技术上并不比日军差。因为张学良舍得在这些技术兵种身上花钱,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比日军稍强一些。

甚至和西方列强的相同军种比,也仅仅是欠缺实战经验。比如在真实的历史上,高志航的飞行技术就曾力压西方的飞行特技表演队,不仅得到西方飞行员的盛赞,还被蒋介石和墨索里尼召见。

中日两军的坦克速度、灵活性、防护装甲和火炮的威力几乎完全相同,在这么近的距离内相遇,已经没有任何取i5的可能,甚至也没有任何战术可言。双方就好像是在决斗场上近距离的两支集体进行决斗的队伍,谁想打不准对方都难,这个时候只看谁拔枪更快,


状态提示:第五百三十九章 抗战 病猫发威(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