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穿越重生>杀破唐>第612章 燕北的存留

时隔不久,韩江春和奚襄铃兵分两路,一人去了燕山之北,一人去了长安。

大唐北部边境,时常受到草原游牧部落侵袭,尤其是秋后到开春这一段时间,草原上百草枯败,冰雪封冻,游牧生活无法持续,空闲出来的彪悍匪徒们便成群结队南下寇略,谓之“打草谷”。这本是无耻的强盗行径,强盗自己为自己脸上贴金、打气倒也罢了,奈何被侵害者中一些恬不知耻或昏庸透顶的文人也跟着起哄,帮着美化强盗,谓之有血性,很狼性,把血淋漓的劫杀抢掠美化成英雄行径,把自己的同族乡邻贬作懦弱该死的羊,把他们的苦难、死亡视为应当,并充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眉飞色舞地予以宣扬。

不过自安史之乱,河北割据后,幽州一带,地方军力强盛,时常出塞反击,胡马轻易不敢过燕山南下,倒是朝廷控制力较强的河东、振武、丰州、灵武,乃至凤翔、泾源等地,常被异族势力欺凌,朝廷每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却因号令不一,地方军将被束缚手脚,一直难有大的作为,保守尚且艰难,更遑论进取。

幽州自李茂出塞击灭契丹后,祸乱沿边的游牧部落已经不复存在,至少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内寇劫掠,他们纷纷换上新马甲,摇身一变成了无法无天的马匪,披着盗匪的外衣,继续干着老祖宗留下的一本万利的好本营生。

燕北三都督府内讧正酣,上下懈怠,谁也无心顾及百姓死活,导致马匪气焰日益嚣张,边地百姓忍无可忍只得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不过按常理他们一般会去河东或幽州,过去去河东的多,现在多去幽州,至于远涉千里跑到洛阳、长安流浪,则十分罕见。

但长庆二年的秋冬之交,大股的边地流民涌入长安、洛阳两地,尤其是长安,放眼望去,满街都是,他们衣衫褴褛,目光呆滞,操着冷硬的燕北口音,托着缺边烂沿的陶碗沿街乞讨,实在是大煞风景。

若问其来处,皆曰燕山之北。再加上一句:盗匪作恶,官府懈怠,没活路只好来长安厮混。

京中言官得知此事,大喜,一时群起激愤,起而攻击三府大都督,弹劾李茂等人渎职、懈政,无顾百姓死活。

李恒虽然贪玩,也知此事棘手,特意抽出半个时辰时间与诸位宰相商议对策,裴度和李逢吉都建议慎重行事,在事情未查明前,朝廷暂不表态。

李逢吉建议责成有司派人往燕北实地察看。这一点裴度也是赞成的。

燕北是李茂从契丹人手里收复的,实际控制权也一直操在李茂手里,当年因元和皇帝以强力制藩镇,只让缘边军镇节度使做虚位大都督,不给实权,而由朝廷调派干吏出任都督府长史,管领常务,架空大都督掌握都督府实权。

这样的策略安排是为朝廷日后解决河北藩镇割据留了口子:两面用兵取幽州总胜过一面强攻。可惜元和皇帝壮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权位却没有继承他的雄心壮志,当年的巧妙安排反倒成了丢不掉的累赘,处置稍有失当就可能会引发泼天大祸。

这件事来的蹊跷,故而不管是老谋深算的裴度,还是心机深重的李逢吉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避免成为祸乱天下的罪人。

派去实地察看的人都是李逢吉的亲信,行前李逢吉专门做了交代,一个月后,三人从燕北回来,带回的消息大致雷同:三都督府官员忙于党争,无暇顾及政务,上下一体懈怠,致使流寇日渐坐大。当地百姓投告无门,这才铤而走险,往京城来告御状,奈何宫禁森森,他们这些边野小民根本无门可入,携带的盘缠耗尽,只能在大街上流浪乞讨。

李逢吉叹了口气,二日将调查结果告之王守澄。

王守澄嗤地一声冷笑:“他眼红了,要分一杯羹呢。嘿嘿,倒也有些意思。”

李逢吉道:“是啊,急着拔除眼中钉,也算是未雨绸缪。人家已经出手了,咱们怎么应付?”王守澄道:“时机选的是刚刚好,这杯苦酒咱们不喝也得喝。”李逢吉道:“只希望喝了这杯苦酒能做个朋友。”王守澄笑道:“朋友是做不成的,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也就心满意足啦。”李逢吉道:“三府的官员咱们就不管啦,免得惹一身骚。”王守澄道:“高见,得利的是他,这脏活得他自己去干,咱们没理由沾手。”

二人会心一笑,将这件事揭了过去。

王守澄道:“梁中尉要告老还乡了,继任者何人,你们心里有没有数。”李逢吉道:“禁军乃天子家兵,护军中尉的人选外臣岂容置喙。”王守澄道:“理是那么个理儿,但咱们的大家,你也是知道的,兴致所致,问起你来,你答也不答?”

李逢吉道:“内相中意谁只管吩咐,某等一切唯内相马首是瞻。”

王守澄道:“马存亮,马季明,你以为如何?”

李逢吉道:“好,忠贞体国,不党不群,声望高,资历老,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二人又是一笑,这件事也定了。

自李恒册立李湛为皇太子后,梁守谦便知大势已去,自己若不能急流勇退,非但祸及已身,只怕还要连累家人,于是主动提出告老还乡。

神策军护军中尉名为监军,实际却是一军最高统帅,地位何等重要,梁守谦去位后,围绕着这一要害职务必又是一番龙争虎斗,这件事上王守澄和李逢吉决定棋走稳健,前段时间为了册立李湛已经耗费了他们太多的


状态提示:第612章 燕北的存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