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十一章 婚姻大事

曾炩刚下楼,就被老妈戴琴堵住了。

戴琴是知道昨天晚上卞雪和邹倩扶着醉酒的曾炩上楼的,也知道这两个丫头昨晚上上楼后就没有再下楼。当然,作为过来人,戴琴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三个人在曾炩的屋子里干了些什么事。

曾炩不好意思的对自己老妈打招呼:“母亲,你起的真早啊!”

戴琴笑呵呵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尴尬的样子,说道:“炩儿,知道母亲想和你说什么吗?”

曾炩点了点头。

戴琴问道:“炩儿,你是怎么打算的呢?丫头们年纪都不小了,你也是年满二十岁了。”

曾炩心想,人家才没有呢。的确,在后世基本上都是按照周岁来算年龄的,要是按照周岁来说,曾炩现在才十八周岁,还没满十九周岁,也就是刚刚成年而也。在前两世,他还有四年时间才到法定结婚年龄。不过,这是在东汉末年,不是一千八百年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到曾炩这个年龄,很多人都已经有孩子了。

曾炩说道:“母亲,这是一件大事,孩儿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戴琴大急,说道:“你还需要什么考虑!你都把人家女孩儿那样了,还要考虑?”

曾炩无语,他的确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母亲说的都是有道理的,现在是他自己干出了这事情,不能不能人家女孩子一个交代。而且,他们本就有婚约,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么,办理婚事就是理所应当的了,这没有条件可讲。

不过,现在曾炩真的是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他老妈要他马上做出这个决定,的确也是有一些难为他了。

戴琴看曾炩一脸为难的样子,也有些不忍。她叹了口气,说道:“好吧,母亲也不逼你,你自己去好好想想,等你想通了再来告诉我。( 儿,我可警告你,不管怎么样,你可不要负了雪儿和倩儿两个丫头,不然,母亲可是不会答应的。”

戴琴有一点后悔了,早知道这个小子还一点没有结婚的准备,昨晚上就该提醒一下两个丫头。可是,现在事情生了,说什么都已经晚了。现在,就只有等着曾炩这小兔崽子点头答应将几个女孩儿娶进门了。戴琴知道,这几个女孩儿,要娶就必须一起娶,不可能说是先娶哪一两个,因为这对于其他几个女孩儿都不公平。虽然曾炩的正妻只有一个,但是只要是一起娶进门的,她们心中也会高兴一些。

曾炩汗然,这也叫不逼我?不要负了两个丫头,那岂不是要马上就娶她们进门?要是稍有延迟,在这个时代来说,那就是负了她们了。毕竟,这是东汉末年,虽然社会风气还比较开放,没有宋朝以后的那么严重的封建礼教的毒害,但是,未结婚就先生了性关系,还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特别是这种有了婚约的,更是不行。

曾炩一个人默默的出了征北将军府,他决定好好闲逛一下,排遣一下郁闷之情。

这时正值五月初,是一年中最美好的的时节。

无极城的人们,生活都很惬意,毕竟这里绝大部分人,都是无极商会旗下产业的工人,在这个时代来说,那是绝对的高薪阶层。而这个时代,特别是征北将军府治下,物价还是很低的。只要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工作,养活一家人是没什么问题的。

曾炩在街上走着,看见许多的年轻人都成群结队的出城踏青,还有许多老人也是相约出行。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o多人,牲畜5o余头,船2o多艘,车、轿2o多乘。

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对于踏青,后世有许多的研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踏青好处多。

春季外出踏青对人体是有诸多益处的。如穿林过涧呼吸新鲜空气,可清肺健脾,增强心肺功能;攀峰越岭,可舒筋活络,防止关节老化;疾步快走,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举目远眺,可以开阔视野,推迟视力退化;通过消耗身体热量,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等等。

而气候适宜的春季,空气中的“长寿素”——负氧离子较多,据测定,在大城市的房间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只有4o~5o个负氧离子,郊野却有7oo~1ooo个,海滨和山谷高达2ooo个以上,对增进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它不仅能杀死空气中的多种细菌,还可以调节大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抵抗力,还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并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平喘、降血压等功效,对于高血压、气喘病、神经衰弱、关节炎都有治疗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空气维生素”。

此外,野外春风和煦,光线适宜,使人产生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由于紧张工作而产生的疲劳感觉,也会因此而消散。


状态提示:第十一章 婚姻大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