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由朝堂下发出榜文,也只能是慑服那些个‘奸’商,对于灾害本身并不能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

若是洪涝灾害,提前预知了,可以通过修堤筑坝,疏通河道来预防甚至避免,但是旱灾本就是天气炎热造成,天气无法改变,这旱灾自然也无法避免,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将灾害降到最低。

这些慕容懿他们也知道,但是慕容懿想到的是更多,薄‘唇’微抿,冷魅的眸子沉沉:“若是水灾还好,总有地势高,水漫延不到的地方,且水流有限,受灾的地方也有限制。若是旱灾,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避免。《宸书·德元纪年》记载,‘德元六年,衡州、铜鼓、河东大旱,蝗从东方来,蜚蔽天,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患,后月余,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慕容懿话落,书房里的氛围一时凝重起来。

德元帝是先帝名号,慕容懿说的这本书详细的记载了德元六年发生旱灾的情形,对旱灾的危害也阐述的极为详细,虽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但旱灾的更可怕之处,是还有蝗灾。

在现代,基本上已经看不到蝗灾了,但是在古代,蝗灾却是每一位执政者都头疼的问题。

古人‘迷’信,认为蝗虫乃恶之所聚,如同菜地里的蛆虫一样,是天地间的秽物,只可打杀,不能食用,所以古人从不吃蝗虫。

而蝗灾更是天降的惩罚,百姓只能被动的承受。

但是面对少量的蝗虫还好,大面积的蝗虫不但打杀不过来,而且蝗虫太多,吃起庄稼来也极为迅速,不消半日,千顷良田就能被啃食的半颗不剩,没等人们驱赶,这些蝗虫已经吃完一处庄稼飞到另一处去了。

后来还是到唐太宗时,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的损失情况,见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祷告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若是吃了真生疾病,就把这疾病都转移到我一个人身上。”

说完,不顾身旁人的劝阻,执意将蝗虫吃下去,结果吃完后身体并无损害,自此,人们才知道蝗虫是可以食用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朝代,据寒寒的了解,在人们的认知里,蝗虫还是不能吃的。

“当务之急,是要让当地的官员选几处地势低洼,平时水草丰富的地方,修建水井,以保证当地居民在天气极旱之时,也能有水可喝。”慕容懿眉头轻蹙道,“这个稍后本王会让人拿着本王的手谕通知通政使司,让通政使司将命令传达下去。”

疫病的一大原因就是灾区居民饮水不足,解决了饮水问题,疫病将很容易控制住。

“我现在就命手下的人从南方收购粮食,等到皇上发下圣旨,就通过赈灾的形式,将粮食低价卖给赈灾官员。”于清儒雅的脸上轻松一分,有他们提前预防,加上这两项举措,便是旱灾爆发,也能将灾难降低许多。

“我研制一些能长时间毒倒蝗虫,却又对人体无害的‘药’物出来,倒是大规模生产,下发到各地灾民手中。”寒寒想了想又道,“你那有能工巧匠,善于制造各类器具的人,借我一个,我跟他商量着研制一些工具。”

“研制什么工具?”慕容懿眼底带了疑‘惑’,对于小丫头能研制出毒倒蝗虫的‘药’物,他深信不疑,但是这小丫头还可以研制工具,这他倒是第一次知道,也不是,想起小丫头研制的那个用来制作‘精’油的蒸馏装置,狭长的眸子闪了闪,眼底的疑‘惑’变成好奇。

“喷雾器。”寒寒解释,“就是可以将‘药’粉‘混’合在水里面,大面积喷洒出来的装置,用这个装置洒‘药’,既省时,又省力。”

喷雾器是二十一世纪早些时候农村在地里喷‘药’的装置,便是后来有了全自动喷雾器,那手工的也还有人偶尔会用,用的就是压力原理,通过内外压差,手挥动压杆,将喷雾器箱子里的水通过喷头喷出来。

这个解释,慕容懿听明白了,却想象不出来,点点头:“我明天派人过来帮你。”

“还有,那些蝗虫其实也是可以吃的,而且营养极为丰富,对人的身体很好,到时候,可以号召这才村民将蝗虫的积攒起来,虽然不能长时间久放,但晒干了抵挡过这断灾荒也是可以的。”

“蝗虫可以吃?”这下轮到于清惊讶了,有些疑‘惑’的看向寒寒。

“嗯”寒寒点头,唐太宗的典故搬到这里自然是不适用的,只能自己另起一套说辞,“我小时候上山,饿的狠了,又没有吃食,曾经捉了蝗虫烤着吃过。”

于清惊讶的长的嘴巴,蝗虫那样的东西他都没有吃过,倒不是怕生病,而是因为恶心,没想到王妃年纪小小的竟然敢吃,真是好大魄力!怪不得能将产业做的这么大!

在于清的认知里,只有对自己足够狠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就比如说摄政王殿下,现在又多了一个王妃娘娘。

慕容懿薄‘唇’紧抿,看向寒寒的眼神带了深深疼惜。

当初他毒发时,亲眼看着小丫头是如何起早贪黑,在村民亲戚的算计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没想到在他遇到小丫头之前,小丫头竟然食不果腹的连蝗虫都吃!


状态提示:第三章 预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