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狂野战兵>713.第713章 陷入重围

不过,他没有少气馁,而是更加坚强,更加坚定了和八路军决战死战的决心,更加坚定地将所有山西和绥远,河北一部等日军都增调到前线来,就是太原的114师团,也边补充边调动,南下参战。他还委曲求全,恳请岗村司令官调拨河北的部分军队,向太行山八路军的老巢发动进攻,以期威胁敌人后路,搅乱他们的军心,更乞求关东军加派力量,支援山西。

板津旅团覆灭当天,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就在大本营压力下,调遣了一个飞行师团赶赴山西太原,协助第一军战斗,关东军司令官也向吉本表示,全力支援,因为,山西是支那煤炭之都,是帝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必须保证安全。

山西,第一军,一时成了整个日本皇国关注的问题,甚至,比高歌猛进的南洋战场更引人注目,频繁的捷报和胜利,让帝国上下都麻木了,山西的危机,让所有人都关心起来,据说,一次天皇亲自询问山西的事情,还叮嘱向战死的板津旅团长致意,妥善抚慰家属等等。

关东军的飞行师团一到,吉本军长就发起了全面进攻,五个师团,全面推进,其中四个师团,已经远远穿插到介休城的南面,也是分为左右两路合击的战术,先后攻击了灵石,汾西,霍县,击溃了八路军的援军,一个联队从沁县攻击武乡,逼近太行山西麓,却不进攻,而是撒开了南下,直抵襄垣城北,展开游击战,大肆屠杀中国百姓,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这些蝗虫军过后,一片焦土。

这个联队3000人,却分成90多路,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全面南侵,东起襄垣,西到沁源,全面破坏。

吉本军长的策划相当阴狠,用广泛凶残地游击战术,彻底破坏太行山西麓,也让八路军不得不抽调主力回救,这个样,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对八路军各个击破。

如果八路军从西线撤退,返回太行山,则不仅临汾等富饶的盆地地区可以唾手可得,轻易收复,就是撤退中的八路军,也正好成为日军打击的目标,在空军支援下,日军建立的多路快速纵队,可以穷追不舍,将八路军大量消灭掉。

114师团一万多人,也从太原南下,出晋中市,东南下直捣榆社,武乡,襄垣,后面还有马上调拨来的关东军部队,河北一带的日军精锐,吉本要双管齐下,彻底解决太行山。

“哼,你们就在临汾庆祝胜利吧,看看你们的退路在哪里!”吉本军长在炼狱般的介休城上空得意洋洋地说。

日军将在十天之内,调集大约二十万军队,其中日军八万,伪军十二万,对八路军发起彻底的清算行动。

面对日军的全面进攻,八路军总部也迅速接到多路情报,决定和日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就是延安方面,也支持八路军完全背离于整体游击战略的重大计划,认为形势今非昔比,在装备得到相当改善的情况下,在日军和米国开战,陆军精锐大量抽调南洋的情况下,实施局部反攻也是可能的,如果能重创日军,将获得重大的军事和政治价值。

山西的局势,还引起了苏联方面的注意,因为赵羽的提醒,斯大林和苏联最高当局,对西部防线做了更多调整,虽然一如历史上,在德国军队的闪电战打击下,损失惨重,可是,局势就是比真实历史要好,多保存了几十万精锐部队,目前,1942年的1月,苏军已经开始反攻,将德军击退,莫斯科战役胜利在望。

本来,苏联是不太关心中国战场的,珍珠港事件以后,苏联更是长长舒了一口气,不过,他们对日本海上非常痛恨。

日本关东军在1941年夏秋之交,举行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亮出一百万陆军精锐,在东北地区耀武扬威,明显是对苏联的敌意,对日苏和平中立条约的践踏,甚至,苏联又担心,珍珠港战役的胜利,此后日军在南洋的胜利,会不会刺激这些军国主义狂人,对苏联同时开战?

稍微宽松以后,斯大林等人又对日本疑虑重重。

在此背景下,苏联精锐军队20多个师还在远东地区驻守,对苏联来说,是个严重的负担和压力,要想减轻负担,抽调一些精锐返回欧洲支援战争,必须最大可能地削弱和吸引日军。

通过八路军和延安的渠道,通过重庆国民政府的通报,通过自身的秘密情报网络,苏联方面即时关注着山西八路军的大规模反击战斗,并且,给延安发电,鼓励八路军参战,还表示,苏军负责武器弹药的补充,将一些陈旧的运输机和轰炸机,都用于给八路军运输武器弹药用。

号称撕布机的德制型通用机枪,以及机枪弹,大口径狙击步枪和弹药,速射炮和炮弹,都将大量供应,还有高射炮和机枪,考虑到远东地区日军飞行师团必然抽调南下,这些东西也将大量运输中国。

有了苏联的保证,并且当天就有三架运输机赶到兰州,飞往延安,延安方面又给苏联飞机涂装,飞往临汾城,将弹药和武器投掷到八路军手中。

有了如此特殊的氛围,延安方面一改之前的审慎态度,决议扩大山西战役,争取一举荡平日军势力,全部收复山西,将陕甘宁边区和山西连成一片。

当然,考虑到日军的强大,关东军的虎视眈眈,延安方面,也保持冷静,允许彭总实施基本的游击战,适当条件下的运动战,特殊情况下的攻坚战,正面阻击战。

彭总本来就是直爽性格,大开大合思想,希望和日


状态提示:713.第713章 陷入重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