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卷三 第一百六十八回 外海炮声

“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泡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都于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多大山深谷,原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祠灵星、社稷。其人性凶急,喜寇抄。”

以上是汉代史料中对高句丽的部份记载。而对于陆仁来说,这些地区、风俗之类的记载其实没多大的用处,陆仁注意的是高句丽与华夏之间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往来关系。简单点来说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这高句丽也真心不是什么好鸟。华夏王朝强势的时候就臣服一下,装一装孙子;而华夏王朝一但有点乱,高句丽的那帮子鸟人立刻会就冒出来捣乱。

按史料的记载,东汉的殇、安时期,高句丽就数次侵扰辽东,当时辽东太守蔡风和玄菟太守姚光作出了反应,可惜蔡风轻敌兵败。

再到顺、桓时期,高句丽再次侵扰辽东,甚至还杀了带方令,抢了乐浪太守的老婆。直到灵帝的建宁二年,玄菟太守耿临才算是狠狠的教训了高句丽一下,“斩首虏数百级”,然后高句丽的头头伯固投降,同时高句丽属在辽东的治下。

再到公孙度的时期,公孙度可是一号猛人,高句丽在这一时期不敢有什么动作,而且在公孙度出兵扫讨富山贼寇的时候,伯固还派兵随同公孙度作战。不过也好不了多久,高句丽方面在公孙度和伯固先后死去之后又冒出来捣乱,然后公孙康为此还出兵讨伐过高句丽。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现有的进程和原有的历史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状况。如果是按原有的历史,高句丽在公孙康时期因为对王位的争夺而出现了分/裂,其中的一支投奔了公孙康,另外一支另建了一个高句丽的新国。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高句丽没有出现分/裂,而是伯固的长子拔奇击杀了次子伊夷模。

受限于一些因素与条件,陆仁对辽东方面的情报收集工作做得不算很好,也是到前些时候才了解到高句丽会有这样的变化居然多多少少的还和自己有些关系。怎么说呢?准确一点来说,就是在公孙康时期的时候,正是陆仁在夷州全力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这一时期陆仁与辽东、三韩有着不少的贸易往来。

而做得好的生意往往是双方都有利可图。陆仁这里赚到了钱,辽东那边也一样能赚到不少,再说白一点就是当时已经别有用心的公孙渊在这个时候就给自己攒下了不少的资本,所以在高句丽内部发生分裂斗争的时候,公孙渊对拔奇提供了一定的而且有力的支援,帮助拔奇击败了与之争夺的伊夷模。然后嘛,公孙渊与拔奇之间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一种盟友的关系。

陆仁想要拿下辽东,就必须要把辽东周边的这些关系给考虑进去,毕竟这不是在玩三国类的游戏。游戏中的边边角角没有后顾之忧,可在现实中不考虑这些问题那就是在扯淡。更何况陆仁对辽东不光是要打,更要考虑到日后自己在治理与发展辽东这个工业中心的时候极有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事情。而这也是为什么辽东北面的夫馀在趁乱进犯辽东的时候,陆仁闻讯马上就能够拿出后备方案的原因。

对待夫馀是如此,对待高句丽那更是如此。相比之下夫馀还只不过是趁火打劫的强盗,与公孙渊之间并没有什么往来,但高句丽的拔奇却和公孙渊之间有盟友一般的关系,所以陆仁对高句丽的防备程度还在夫馀之上。

对夫馀,陆仁还只是放在了后备计划里面而已,可是对高句丽,陆仁却是直接就放到了一线计划之中。换句话说,陆仁对夫馀只是被动的防御,可是对高句丽这样一个有事没事就会去辽东搞搞事情的家伙,陆仁选择了主动出击。这么做除了要防止陆仁在谋取辽东的时候高句丽向公孙渊派兵增援之外,也是在执行一种“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策略,先把高句丽给打怕了再说,省得陆仁在发展辽东的时候,这个家伙有事没事的就来捣乱搞事情。

以上是这一时期高句丽的大致情况,然后就在公孙恭与陆仁进行视频通话,公孙恭表示担心的提出高句丽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一支并不算庞大的舰队已经出现在了高句丽的东面海域。

这支舰队说不算庞大其实也只是相对的。舰队的舰船数量并不算多,一共只有五十余艘,而且在除去十余艘后勤补给舰只之后,实际的主要作战舰船只有四十艘而已。以夷州目前所拥有的舰队规模,这样的一支舰队充其量也就是中等规模中的小规模而已。

可是这样的一支舰队,对当时的高句丽来说却不亚于碰上了一大群来自于海上的大怪兽。所以当舰队出现在高句丽临海地区的人的眼中的时候,马上就引发了高句丽方面的高度紧张。

如果是在现代社会,这时的高句丽多半会发出一些外交辞令了吧?但是在那个时代谁他喵的会去管这些?再说你高句丽本来也不是什么好鸟,对辽东多有侵犯,陆仁要拿你高句丽动刀子几乎是连出师之名都不用去找。

反过来高句丽方面又哪里会不明白这些事?以前是自恃边远,汉庭的大军很难开得过来,所以有些有恃无恐。可是对于现在的陆仁来说,你高句丽的自恃边远,在我陆仁所拥有的海上实力面前,基本上已经变得不值一提。老子想要的话,打得就是你丫的!

却说在舰队旗舰的船头,陆逊正举


状态提示:卷三 第一百六十八回 外海炮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