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第四百五十七回 医身疗心

赵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回官渡,陆仁也不可能天天就在营寨之中什么都不做的就是干等。再说了,赵雨自告奋勇的去打探消息是机缘巧合之下的一个意外事件,完全不在陆仁的计划之内,而陆仁为了能留在官渡战场看看有没有机会报仇,之前为此准备下的是别的借口。

依史料来看,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是“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后世一般都认为曹操这时主要是粮草没了,但也有学者指出这时除了粮草问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在困扰着曹操,那就是其麾下的将士们过于疲劳,已经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再就是兵源方面的补充十分困难。

曹操的粮草是不是真的难以支撑,这个事恐怕还真不好说。而陆仁在混了几年之后曾经算过一笔半糊涂半明白的帐,就是曹操如果是按原有的情况,到打官渡之战的时候粮草方面是不是真的那么困难。

之所以说是半糊涂半明白,明白之处是在于陆仁混了几年,在各方面有着切实的体会,而糊涂之处则是在于有些事是说不清楚的,只能是胡乱的推测。像曹操在挟献帝刘协迁都许昌到官渡之战的这段时间之内,几乎就是在不停的打仗,其粮草的消耗数量本来就算不清,而且曹操还吃过几次败仗,军需物资丢得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帐又怎么去算?

反正陆仁后来算出来的大致结果,是曹操到奇袭乌巢的时候,许昌的仓库里应该还有一定数量的粮草储备才对,不太像史料里说的那样“仅有此月之粮”,不然曹操这几年的田不就白屯了?那句“是岁得谷百余万斛”也不像是假的吧?

当然陆仁算这个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吃饱了就没事找事。陆仁一直很担心由于自己这个异数人物的出现,使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有充足的粮草。结果会导致曹操没有再像原本的进程那样去放胆一搏的豪赌一场。而在算了这样的一笔帐,心里面有了一定的底之后,陆仁就把目光集中到了“伤者十二三”与“士卒疲乏”这两件事上。也就是说,曹操会放胆一搏。绝不仅仅是因为粮草不够,而是各方面的因素相加在一起,使得曹操不得不去放胆一搏。

粮草方面的问题,陆仁其实已经帮曹操解决了,至于“伤者十二三”和“士卒疲乏”却不是陆仁能解决得了的。不过现在陆仁到是正好可以借着这两个问题。让自己有借口能留在官渡。

“伤者十二三”是兵源方面的问题,当然后世都指出这个太夸大其辞了些,是在为曹操歌功颂德,不过曹操兵力吃紧却是件肯定的事。陆仁不会撒豆成兵的仙法,也没办法让曹操属领内的兵役人口能在几年之内就大量增加,毕竟当时的人口就那么多,即便是小孩子也需要相应的时间才能长起来。

但陆仁能做一件事,就是弄出个“战地医院”,治疗曹操这里的伤兵。总的来说,这事似乎有那么点杯水车薪的味道。但陆仁混了几年,很清楚当时的战争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往往不是很多,更多的反到是死在那些伤口感染之类的事上。那么弄出个战地医院,多多少少的总能维持一下曹操现有的战斗力,至少不会下划得那么厉害。再说之前在徐州打吕布的时候已经搞过,现在再弄一次,都有了点相关经验,事先还可以有所准备,不会像在徐州的时候那样那么手忙脚乱。

至于“士卒疲乏”,这个陆仁就真有点没办法解决了。不过安抚一下军心、稳定一下士气的事。陆仁到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一些。毕竟这一类的事,陆仁已经没少做,有相应的经验。再说陆仁现在是青州军口中的“仙师”,说是半个信仰中的教主只怕都不足为过。而由于信仰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是很可怕的。陆仁又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知道这种精神力量的厉害。而现在这个时候,陆仁也不介意自己耍一耍神棍,给这些士卒一些精神方面的“能量”。

而有这两条在,陆仁相信只要做出一点点的成果,曹操就不会把自己给赶回许昌。只要自己能够留在官渡战场。就可以及时的对战局作出修正。比如说万一许攸没有跑来投奔曹操,那乌巢信息的事,就得由自己来提醒曹操。而自己对粮草、伤员、士气方面做出的事,本身就可能会影响到曹操的心态,使曹操不再放胆一搏,因此也更需要自己留在官渡,对曹操的心态进行及时的修正。

所以所以,在赵雨出发,陆仁也暂时的不让自己去担心之后,陆仁就开始了自己手头上之前准备好的那些事,像现在就得赶紧的把“战地医院”给架设起来,别天天就是在营寨里面吃干饭外加干等着。

这个所谓的“战地医院”,陆仁还是费了点心思的。其实早在婉儿死后不久,陆仁在被调赴徐州之前,陆仁就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至于借口那也是非常好找,然后借着自己与献帝刘协以及与华佗之间的关系,请献帝刘协随便的下道诏书,派华佗去训练一批外科人员就行。人员方面也好找,青壮男丁是不好调派,但护士这种活本来就适合女子妇人,再以陆仁手头上的条件,要召收一批妇人女子当护士不要太简单。而献帝刘协更是直接的大手一挥,调了两百宫女给陆仁。

说起来当时陆仁本来都想自己亲自上阵对人员进行一些现代卫生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七回 医身疗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