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第23章 苏轼(三十九首)(1)
》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姮(恒)娥:即“嫦娥”。传说她是后羿的妻子,她偷服了“不死之药”而飞升,成为月神。

【简说】

作者自从熙宁四年(1071)冬来杭州以后,经常来往于江南各地。熙宁六年冬,他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了本词。

上片说去年离家是在飞雪似杨花的冬天,到杨花似飞雪的今年春暮还没有返家的消息。这样就把眼前的杨花和去年的雪花联系起来。

下片写对酒邀月,月光却偏偏照着稳栖画梁的双燕,借此衬托出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之情。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1。一望弥千里2。使君3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4里灯初上。水调5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6。

【注释】

1嘉祐初年,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仁宗作诗送行,开头两句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上,欧阳修曾为作记。信是,确实是。

2弥(mi迷):满,遍。这句是说作者在吴山上登高望远,只见平野千里,美不胜收。

3使君:汉时称州牧为使君,后世用米称州郡长官,这里是指陈襄。

4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热闹繁华之地。

5水调:本为隋代民间曲子,到唐代极为流行。

6这句是以碧琉璃形容月光映照之下的江水。

【简说】

据《本事集》说,熙宁七年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古)将罢任,离杭之前,宴客于有美堂,苏轼即席赋此词(这时苏轼任通判,是陈的属吏)。

本词所描绘的东南湖山之美,是从月明水净的夜景中显示,而作者自己一无杂虑的澄澈心境也通过明静的夜景中表现出来。杜甫《陂行》有“波涛万顷堆琉璃”之句,可见用琉璃形容水面的莹澈是诗人所习用的。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1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2。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1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2荧荧:光亮貌,这里指泪珠被灯光所照时闪闪发光。

【简说】

本词作于熙宁七年七月,这时陈襄将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县)太守,作者写词送行。

以临平山上的高塔,来象征别后自己伫立远望的形象,再以秋雨也有睛时来和自己的别泪不干和比较,二人友谊的深厚,可以想见。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1。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2,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4,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5。

【注释】

1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卒于京师,其明年,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作者写本词时,离王氏之死刚好十年。茫茫,不明貌,指两人生死相隔已有十年。

2千里孤坟:指王氏葬在四川,与自己相隔几千里。

3两句是说十年来自己风尘满面,两鬓斑白,衰老得很快。

4轩:指有窗槛的小室。小轩窗,小室的窗前。这四句写梦境。

5短松冈:种着小松树的山冈。即王氏孤坟。

【简说】

这是悼亡之作。熙宁八年(1075)写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潘岳《悼亡诗》第一首有“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之句。“何时忘”与“自难忘”,都是形容死别之苦,忆念之深。

梦中还乡重逢,无言相对,这是借梦境说明相思之切。最后归结到月下孤坟,又反映出“无处话凄凉”的苦衷。

江城子猎词1

老大聊发2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3。锦帽貂裘4,千骑卷平冈5。为报倾城随太守6,亲射虎,看孙郎7。酒酣胸胆尚开张8。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9。会挽雕弓如满月10,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傅《东坡纪年录》:“乙卯(1075)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2老夫:作者自弥。聊:姑且。

3两句说左手牵黄狗,右臂举苍鹰,准备出猎。《梁书·张克传》:“值克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

4锦帽:锦蒙帽。貂裘:貂鼠裘。

5千骑(ji计):形容随从乘骑之多。卷平冈:卷起平冈上的尘土。指千骑过处,卷起一片尘沙。

6为报:为了酬答。倾城:全城的人。太守,指一州的行政长官,宋代以“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7作者自比孙议,要亲自去射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孙郎,即孙权。

8这句说饮酒尽量,胸怀胆气都很豪壮。

9持节:拿着符节。云中:汉代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及山西西北一部分地区。冯唐:汉文帝时人。当时魏尚任云中太守,因事获罪,冯唐向文帝陈述魏尚阻击匈奴有功,不应因报功时虚报了杀敌数字而办他的罪。文帝便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并恢复他云中太守的职务,还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见《史记·冯唐列传》。王勃《滕王阁序》亦


状态提示:第23章 苏轼(三十九首)(1)--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