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神话传说>【吸血伯爵】

最初的强烈印象来自电影《吸血伯爵之惊情四百年》有翻译为《吸血惊情》。其中描述了一位英勇的伯爵德拉古拉,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在新婚之夜离开了自己的城堡和美丽深爱的新娘去抗击敌人,他在战场上残忍的杀死大量敌人,但是敌人散布谣言说他已经死在战场,他美丽的妻子信以为真就投河自杀。等待凯旋回来的伯爵的只是一具冰冷尸体。

根据基督教教规,自杀的人灵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在地狱中永远的受苦,伯爵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拔剑反抗上帝,喝了十字架上耶稣流出的血,和魔鬼为伍,变成了吸血鬼,四百年过去了,他还活着。

德拉古拉原名:伏勒德(vlad),也叫伏勒地。他英勇善战,1456年当上了罗马尼亚三个大公之一的瓦拉西亚大公,他一直致力发展国家,当然,他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常把犯人活活钉死在削尖的木桩上,也因而得到吸血鬼的外号“德拉古拉”在罗马尼亚意是“恶魔之子”。但伏勒德的作为也使罗马尼亚成为强大的国家。

吸血鬼的主要特征

从18世纪开始,吸血鬼有了叁个特征:一、吸血鬼是一个“附体的鬼魂”,而不是在空中游荡的幽灵,也不是魔鬼;二、吸血鬼夜间从坟墓里出来吸活人的血,以便延续还魂后的生命;叁、吸血鬼残害过的人,死后也会变成吸血鬼。

传说中的吸血鬼登上银幕后,形象有了少许改变,有些特点夸大了,有些则简化了。电影里,吸血鬼在镜子里没有映像,这不是吸血鬼共通的特征。只有在属于日耳曼文化的某些地区,人们相信吸血鬼没有影子,所以也没有映像,因为映像和影子都是灵魂的象征,而僵尸是没有灵魂的。此外,银幕上吸血鬼的牙齿又长又尖,其实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形象,电影工作者为突显影像效果就采用了。“捕食性动物”不必接触到人,就能致人于死地;吸血鬼不同,它们通常不咬受害者,而从皮肤的毛孔来吸血。电影里,蝙蝠总是吸血鬼的化身,原因可能是法国博物学家布封(buffon)1761年时,把拉丁美洲一些吸牛血的翼手类动物(cera,又称蝙蝠)命名为吸血鬼。事实上,传说中的吸血鬼,能够变成蜘蛛或蝴蝶等各种动物,也能变成雾气或麦。很多人以为,大蒜是对付吸血鬼的万灵丹,其实不然,只有在罗马尼亚一带才有这种说法。不过,吸血鬼倒真的只能在夜间出来,鸡鸣之前必须回到坟墓里去。吸血鬼害怕圣水,因为圣水是生命之源;它也怕圣体和十字架。归根结柢,用木桩扎进吸血鬼的心脏,是结束它万恶生命的最好办法,但电影终究只是电影,这一招并不是次次见效。

如何辨认吸血鬼?

从18世纪关于吸血鬼迷信的论着,以及19世纪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吸血鬼的主要特征。不过,在欧洲不同的国家里仍有许多变种吸血鬼。一般来说,吸血鬼埋进坟墓几个星期后,体不会变硬,也没有腐烂。另一个特点是它的毛发生长异常,乱蓬蓬的眉毛连成一片,手掌也长出毛来。罗马尼亚的吸血鬼往往有一根长毛的短尾巴,遇到热气就会变粗,据说有了这尾巴,吸血鬼就有超自然的能力。

在吸血鬼迷信甚嚣尘上的时候,为了辨别罪魁祸首,人们牵来一匹毛色纯黑或纯白的公马,让它奔驰在墓地上。这匹马从未交过尾,驾驭它的人也要是个童男。如果坟墓里有吸血鬼,马就会直立起来。坟墓附近的地面上若有小洞口,也是墓里有吸血鬼的证据,因为吸血鬼会化成雾气从这些洞口里出来。吸血鬼和女人结合後生下来的人,能一眼就认出吸血鬼。这种人在塞尔维亚叫作“旺比里奇(vah),在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两地,它们则叫“当比莱斯”(dpires)。

变成吸血鬼的方法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在死后都可能变成吸血鬼,不过某些人特别有可能,例如被开除教藉的人、自杀者、暴死者、巫师、早夭的樱儿,以及去世后没有举行基督教葬礼的人。有些人生来就注定是这种悲惨的命运,例如出生时嘴里有牙齿,或者“头上一胎膜”的人(就是头顶上覆盖着一块羊膜或胎盘);眼珠的颜色极深或呈很淡的蓝色;长着一头红棕色发,像出卖耶稣的使徒犹大(judas),或者身上长红斑。

这些人死後,在装进棺材和埋葬时要倍加小心。在罗马尼亚,当地人用一根钉子钉进死者额头,把他的身体用针刺穿,或者涂上在圣依纳爵(e)日里宰杀的猪的油脂;这一天是2月1日,纪念叙利亚安提阿城的主教依纳爵。为了防止吸血鬼的灵魂回来附体,要在死人嘴里放一样东西,例如在罗马尼亚是放一瓣蒜,在希腊是放一块圣餐中的饼,而在萨克森则是一个柠檬。为了不让体离开坟墓,大家就把它钉在棺材的底板上。

在捷克北部苏台德山区,人们把身体裹在形状像长袜的线袋里,吸血鬼每年只能拆开一个网眼。在俄罗斯,棺木里要放一些罂粟的种子,如此一来,吸血鬼每天夜里都要数数种子有多少粒。自杀者和开除教藉的人,死后总是埋葬在两条路的交叉路口上。塞尔维亚人为了使住宅不遭受吸血鬼的攻击,常常用柏油在门窗上画一个十字架;罗马尼亚人则在所有的房间里都挂上大蒜瓣,还用大蒜擦拭门窗、壁炉和锁孔。至于在俄罗斯,人们把罂粟的种子或者蔷薇的刺,撒在所


状态提示:【吸血伯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