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百三十章收税啦!
家国脸面都是用钱堆出来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赋税,在整个中国古代,农赋几乎一直占大头,特别是大一统渐显轮廓的战国时期更是如此,巨商富贾虽多,但单就赋税而言却极难比得上农赋。 ..
在战国时代国家依《周礼》赋税共有九项,统称为“九赋”。分别是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其中前六项全都属于农业税,而“关市之赋”是商业税,也就是关税与市税,“山泽之赋”是平常说的林牧副渔这些杂税,“币余之赋”则是百工赋税,也称“百工币余”。
这么多的税种极是繁杂,内中又有无数细分,适用于不同人群阶层,但因为越古时候的人越爱叫板,九赋之制同时也是国家支出的细分条目,也就是用途的名称,比如邦都之赋用于祭祀,邦中之赋用于待客,如此等等统称为“九贡”,不一而足,相互之间泾渭分明,不能乱用。然而规矩再严再繁杂也改变不了赋税本身的实质就是“取”和“用”两个环节。
先秦时代的人还想不到唐朝那种夏秋分季的两税法,单就农赋而言只有一次,也就是秋赋。当然了,再叫板的古代人也懂得变通,所以在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不定期“余赋”,目的在于填补上层社会越来越贪婪的胃口造成的巨大亏空,至于这种“余赋”收的多寡,那就得全看君王和当政者们的良心了。
赵国各方面的税收形式与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过在对占有大量田产的封君贵族征税时有些特别,这些特别情况源自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she,当时为了增强国家实力,赵武灵王以强力弹压住贵族们的反对,在赵国境内采取“采食其半而不就封”的制度,也就是说封君贵族们不允许前往封地居住,而且其封地的赋税由国家先占有一半,剩下的才是封君们的俸禄,并且剩下的这些俸禄还得照章办事,该怎么收税就怎么收税。
赵成发动沙丘宫变将赵武灵王活活饿死却没人来救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就在这上头,这事儿从贵族们的角度很好理解:你是国君又怎么样?谁让你把大家本来该得的利夺走一大半呢。
赵武灵王死了,按说大家应该能松口气将自己的权利全部收回,但这时秦国却在无意中“帮”了赵武灵王的大忙。一场秦赵大战差点没让赵国亡国,当政者赵成看到赵国势力陡然转弱,更是需要集中国家力量,于是“采食其半”的制度终于没随着赵武灵王的死而烟消云散,反而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来,由赵成传给李兑,后来李兑又被赵胜扳倒,更是没理由取消,不管是面对明的还是暗的劝说,大赵平原君胜一律捂着耳朵全当没听见,理由也好找:这是先王之制,安平君沿用下来的。一切责任全推给了两个……准确的说是三个死人。实在劝急了干脆往赵王何那里一推二六五,反正赵王何也没兴趣跟他们磨叽,直接关门避见了事。
毕竟也是实行了一二十年的老制度了,大家虽然有意见,不过也渐渐适应了下来,从赵王灵王那个时代开始都没有出现严重的抗税现象,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学,就算有意见也权当没这档子事儿。今年同样是如此,管理征税的司徒署正堂官儿剧辛去了云中,副堂官儿赵奢上任伊始还需要烧上三把火才能服众,所以等各封君差不多都收完了租子,他手底下的人也麻溜儿的各家各户的拜上了府去。去干什么?替朝廷要粮食要税钱呗。
成武君府。优哉游哉的成武君赵正正在内宅厅里搂着两个侍妾一边喝酒,一边观赏着密室xing质的歌舞,太阳渐渐向西滑去的时候,大管事康午匆匆的跑了进来,见那些舞姬实在太暴露香艳了些,脸热心跳之下忙举起袖子遮住脸才侧着身子躬身小步跑到了赵正身旁,极尽小心禀道:
“君上,司徒署派人来征税了。您看,小人这便去开仓么?”
“嗨呀,去去,哪那么多废话……等会儿!”
赵正正在兴致头上,连看都没看康午一眼便挥着袖子撵他,刚刚发了一阵牢sa,突然听明白康午在说什么,又不由皱起了眉头,埋怨的抬头望着康午急道,
“怎么又征税?天天征,天天征,还没完了!”
“呃……”
康午被赵正的大喘气噎地差点没缓过劲来,心里暗暗想道:怎么还天天征啊,别说现在的相邦上台之后还从来没征过余赋,就是先王在世的时候和安平君、李兑主政的时候余赋也没征到各位封君头上来过呀……不过想是这样想,说出话来终究还得陪着小心,康午忙陪笑道,
“君上,这不租子都征上来了么。往年司徒署比今年征的还要早些时i呢。”
赵正微微的一愕,接着摇头叹气的道:“唉,老子这封君当得有什么意思?封官进爵加封邑从来想不到我,征税的时候怎么不把我给忘了?真是……康午,你跟着他们看严点儿,谁要是敢从咱们府里顺号溜东西,看我不骂到大王那里去。”
“诺诺。”
康午连忙应声,想想又不放心,接着笑道,
“君上尽管放心,司徒署那帮子人不敢胡来,别说有您老人家的虎威在那压着,就算您让他们溜,他们官署里刚上任的赵奢赵亚卿也饶不了他们。”
“什么?赵奢!”
康午这马屁还不如不拍,要是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