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国色无双>第二十六章 :立储风暴

帝国的政治中心是燕京,当年迫于形势不得不北上倾国之力抵抗蒙元的华朝夺取了元朝都城后,便以燕京为首都,以南京为陪都。 于是帝国行政版图为两京十三省,当然,现在两湖分立就变成了两京十四省。

燕京是北地第一大都会,同样也是政治中心。

而燕京城内的中心,当然要数城市最中心轴的紫禁城。

皇城内屋舍万千,除了大内后宫的天子寝宫外,便是外朝东西二府,六部两院四寺七佐的衙署。

在大华门,东西两侧有高墙相连,在两堵墙的北面各有廊房110间,夹御道而建。廊房向北直延伸至**的南边,又东、西折各建34间,分别接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这些廊房皆连檐通脊,称“千步廊”,在承天门和大华门之间围成了一个字型广场,这个广场称为皇城“外郛”。

千步廊两侧,左(东)文右(西)武,中央各部衙署分列东西。

大华的千步廊东侧是东府政事堂,礼部、吏部、户部以及宗人府、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等,衙署建筑均坐东朝西;西侧是西府枢密院、太常寺、通政使司等,衙署建筑均坐西朝东。

作为帝国最权重的监察机构,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的都察院的官署则和刑部、大理寺的官署挤在一起,被人称为司法街。

都察院是帝国最重要的监察机构,同样,论及台谏,则不得不提六科给事中。

坐落在端门至午门处的御道两旁的有百间朝房,是六科垣舍,也称六科廊,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给事中的办事机构所在地。

国朝置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百司。凡皇帝命令,如有不便,给事中可驳正缴还,称科参。国朝虽无门下省,却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卑而权特重。”

虽然科参和都察院互不统属,却彼此权责交叉,台谏合一趋势明显。在国朝上,更多时候都是彼此进退互通声息。

这便是国朝以小制大的典型了,给事中官阶很小,七才区区不过处级干部。但其监察百司,针对六部,力抗东府,不可谓不强悍。

开春已过,四月降至。燕京的天气还未大好转暖,北地的寒风侵入燕京的时候,却好歹止住了一些。

六科廊里,一帮子年轻的科参们抱着手,缩在裘衣里。

吏部科朝房内,往常几个相近的科参们聚集在一起。说起来,按照国朝制度,都察院的言官们应该是最为正气盎然的地方了。

甚至,太祖当年为了让科参言官们敢言敢当,勇于监督,是下了明文圣旨要求乌台择选御史言官时,必须是边疆穷省,寒门英才。一句话,必须是得没有豪强关系,没有世阀*,对整个社会苦大仇深,定会对黑暗面发起进攻和挑战的愣头青。

在太祖时,或者国初时。这一套制度的确得以运行,也取得了颇为不俗的战果。天子放出了一百多号御史,满天下盯着大臣们撕咬,只要抓住问题,立马便有手段敲打该大臣,或者直接扒掉官服,打入刑狱。由此涤荡山河,澄清吏治的御史自然是养足了傲气,看着其他事务官们眼皮子都不带正眼看的,似乎盯着人就是要找茬。

这样的御史言官着实成效不少,一时间出来了不知多少青天大老爷的戏码。

但随着吏治崩坏,风气奢靡。御史言官也变了样了,从权术角度说,御史言官就是天子用来制衡百官的工具,除了太祖那样的猛人,没人会把他当做反腐为目的的机构。

而随着帝权衰落,权臣也渐渐掌握住了这批本来独立性极强的御史言官。

如而今的六科廊,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足足换了七十个科参。给事中们虽然位卑,却每个都有强大的权力。理论上,这个位置是可以封还圣旨。

大佬们十分重视科参这个位置,但刚刚登基的皇帝也十分珍重这些皇帝近侍,六科的存在,为天子制衡百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六科权重,却又位卑。这代表着若是权臣发力,便极容易攻下。于是拒天子再如何珍重,但还是在陆氏等世阀的火力下,将这些年轻的言官们一遍遍洗刷清洗,遇到错处立马弹劾,吏部乌台刑部大理寺轮流发力。很快,稚嫩的天子便护不住这些科参了。只能任由世阀们在此安插自己的私人,甚至,在这此间若是有科参想要单飞,也同样会雷霆手段清洗。

在这样一遍遍的洗刷下,短短四年的时间里,每个科参的位置最长也没呆满一年。最为关键的吏部科给事中更是被换了九次,及至而今才算安稳下来。

年轻气盛,满心想要改变世界的贫门寒子在这样恐怖的清洗下沉默了,在一个个前辈血淋淋的现实下,他们妥协了。

甚至,他们很快尝到了妥协的甜头。世阀们有足够的金钱,美人,豪宅,官位许愿让他们选择妥协,选择投入门下。

于是到了后期,掌握着重要权力的科参们被降服了。他们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向一条忠狗一样朝着主人献媚,然后得到一大把骨头,成功一跃而上成为四参政,乃至上等州县的知府正淤。他们终于尝到了官人的美妙生活,而不是窝在寒风凛冽的燕京城里,靠着低微的俸禄过着清苦的生活。

眼下,这还未散去的寒风里,裘衣可要比他们之前


状态提示:第二十六章 :立储风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