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辉煌之世>第四百五十四章 燃烧的莫斯科 (二十四)

在右翼攻击前进的明军第十一装甲集团军的部队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他们同样是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击溃了多支俄军部队的阻拦杀到克拉齐母河附近。不过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俄军部队导致他们没有能够顺利夺取河面上的桥梁。不过这也无关紧要,因为明军的战略意图已经基本实现,他们已经成功的合围了俄军战略预备队。

大批的明军步兵们跟在装甲部队的身后不断的巩固了包围圈,将众多惊慌失措的俄国军队给装进了又一个大口袋之中。明军在这个口袋里面装进了包括两个坦克集团军,三个步兵集团军以及十多个步兵军,机械化军,坦克旅,炮兵部队在内超过四十万人的俄国军队。

时间到了九月十八日的时候,俄国人在战场上的局势已经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俄军的重兵集团被包围在梁赞,莫斯科以及托尔若克以南地区。这几个巨大的包围圈内的俄军足足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人!

别看俄军现在还有上千万的人马,可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无法进行野战的普通地方民兵和守备队。那些人之中许多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头和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甚至于还有许多的女人充斥其中。这些人就连步枪都配不齐全,谁能指望他们拥有什么战斗力?

这些俄军基本上都是与各个朝代末期的时候那些流寇们所裹挟的流民是一个等级的战斗力。真的上了战场上,面对着全自动化武器的明军正规军,这些人除了被密集的弹雨杀戮之外没有任何的作用。依靠人数堆死敌方的战术在重机枪被发明出来之后就已经彻底的退出了战场的舞台。

之前几年的战争之中,俄国人不断的发起夏季攻势,冬季攻势,春秋季攻势等等大规模的反攻。使用人海战术去攻击明军坚固的防御阵地,其结果就是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到了现在,俄国真正能够作战的部队已经为数不多。

而明军中央集团军群在之前三个月之内就已经杀伤包围了近二百万的俄国军队,其中大部分都是俄军之中的能战部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真的失去了这些包围圈内的部队。那俄国人也就无法再继续打下去了。没有了能打仗的部队,那这个国家也无法在战争之中继续生存下去。

但是俄军现在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办法。都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圣彼得堡只有沙皇的近卫军和英国远征军在,可是这些部队无论是沙皇还是英国人都不会再派出去送死了。而俄国人此时手中最后能战的部队都集中在了南方的伏尔加河。高加索和乌克兰一带。就算不提与明军正在激战,这些部队短时间之内想要调派过来也绝非易事。

大批部队被包围,尤其是战略预备队作战失败反而被明军围困的消息传到圣彼得堡之后。整个圣彼得堡顿时就被笼罩在了一层惊恐的氛围之中。几乎所有人都对俄国的前途感觉到悲观失望,没有人认为俄国还能够战胜明国。

从九月十八日开始,驶离圣彼得堡的客轮船票价格暴涨。一天的时间里面就翻了近十倍之多,而且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到了九月二十日,许多船主开始拒绝接收纸币,只接收金币和其它贵重物品支付船款。

俄国上层社会对于国家前途非常悲观,他们认为俄国即将战败。许多人不愿意留在俄国等待接受大明的统治,谁知道大明会不会把他们全都抓起来然后吃干抹净?与其作为战败国的成员被随意处置,失去生命和财产的保证。还不如花上一大笔钱财前往此时相对安全的美国。

相比于战火纷飞的欧罗巴大陆,美国,或者说是整个美洲现在还算是安全的很。这些俄国上流社会的人们就算是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到了美国也比在留在这里强。就算最后美国人也战败了那逃到哪里都一样。

许多俄国人都认为,隔着面积庞大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大明很难对拥有强大实力的美洲大陆发起猛烈攻击,最终或许双方会在谈判桌上结束这场战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或许也就算是逃出生天。

虽然现在横渡大西洋需要付出不菲的船票,而且路上还要面临恶劣天气和海况,以及大明海军袭击舰与潜艇的威胁。但是逃离圣彼得堡和准备逃离圣彼得堡的人依旧是与日俱增。面对这种情况,沙皇虽然无比愤怒但是却毫无办法。谁让他们打败了呢。

众多贵族和富裕阶层的人逃离俄国给整个社会都带去了无法挽回的巨大影响。从平民到军队都开始弥漫着一股悲观绝望的气氛,士兵们开始变得无心作战,平民也都在想尽办法离开这个国家或是躲到乡下去。俄国人的作战能力急速下降。

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圣彼得堡之后还带来了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俄国之内的主和派势力开始迅速抬头。打败了就要承担,总不能把整个国家全都给陪进去吧?俄国人开始准备在谈判桌上结束战争了。对于很多俄军前线官兵们来说。最为悲哀的事情就是他们还在前线进行绝望的抵抗,而后方的大人物们已经在谋划着将他们抛弃。

前线的士兵们对于遥远的圣彼得堡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他们现在正在为了能够活下去而拼死作战。他们的对手是整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一支军队,强大的大明陆军不断的加强对包围圈内的俄军攻击力度。意图尽快结束包围圈内的战斗。明军不愿意浪费时间去等着包围圈内的俄军弹尽粮绝之后再投降。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四章 燃烧的莫斯科 (二十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