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辉煌之世>第五百零七章 铁血德意志 (三)

德国北方是波罗的海,大明海军暂时还没有返回这片海域的能力。而在南边则是绵延不断的山脉地带,这里是最为适合进行防御作战的地区,而且基本上没有装甲部队施展的空间。

地形上的限制直接迫使明军只能是将攻击方向选择在从维也纳到柏林再到波罗的海岸边这一条并不算是宽阔的地带发起攻击。而且他们面前的德军守备力量非常强大,并且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当明军的全面进攻开始之后,从前线发回来的伤亡报告就像是雪花一般飞向张诚的手中。让他暗自心惊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提前准备暗自庆幸。如果没有召集来这么多的炮灰顶在前边,那这些伤亡报告足以让他心头滴血。

虽然明军的伤亡之中大部分都是附庸国以及殖民地征召的炮灰,不过这也算是明军的部队。一整天的强攻在德国人的殊死抵抗之下平均只前进了区区数公里的距离。这还是没到德国的主要防御阵地前面。但是付出的代价却已经非常惊人。

明军总参谋部制定的一号作战计划是在法兰克福附近取得突破,然后从南边绕道柏林后方与从柏林北边攻过来的部队合围德国首都。但是德国人也已经预判出来了明军的作战意图,他们在柏林附近集结有异常强大的军队,使得明军的攻势屡屡受挫。

在这种情况下,张诚就不得不考虑开始执行二号作战计划。

明军总参谋部制定的二号作战计划是攻占更加靠近南方的重要城市布拉格。随后从布拉格地区北上沿着德累斯顿,莱比锡一线侧击柏林后方,从而大范围的割裂德国重兵集团。这么做的话可以从地形相对宽阔,德军守备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出动,拉开空间给予明军装甲部队发挥战斗力的空间。

当然了。其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战线拉长就使得部队后勤补给路线有了被攻击的危险。而且时间上的延长也会使得德国人可以调集预备队来阻挡明军的攻势。同样是以柏林作为最终的目标,可是需要的时间却不一样。风险也就更大。

只是,经过考虑之中张诚还是认为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继续直接强攻柏林显得并不合适。看来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总参谋部都有些想当然的看轻了德国人的抵抗力度。速战速决的直捣柏林的战术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单单是需要付出的伤亡代价就已经让人心惊肉跳了。

张诚心头有些警惕起来,自己也有些轻浮了。

最终。张诚决定明天再继续攻击一天看看情况。如果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那就拉大战场。将主要攻击力量投入到南方的布拉格和维也纳一带去。德国人的军队很多,可是也不足以将所有的地方都经营的犹如铁桶一般。毕竟进攻主动权可是掌握在明军手中的。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明军开始全线发力进行猛烈攻击。一整天的时间里面成千上万架的战机遮蔽住了整个天空,成群结队呼啸而下的炸弹给地面上的德军带去重大损失。

而这一天大明陆航最大的亮点就是陆航的一个轰炸机编队因为为了躲避空中混战而导致迷航,却意外的在法兰克福城外西北大约四十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辆被称为陆地巡洋舰的超级鼠坦克。

超级鼠坦克又称为巨鼠坦克,德军内部代号为p1000。这款超级鼠在坦克之中是无敌般的存在。

超级鼠p1000的长度为三十五米,宽度是十四米,高度是十一米。单单是这个体积就已经是一栋平躺着的大楼了。明军所有的坦克在其面前根本就是个玩具大小。单单是从体积上来说超级鼠简直就是一条陆地巡洋舰。而且其自身重量也超过了一千吨!

为了承受超级鼠本身的巨大重量,其每侧的履带宽度达到了惊人的三点六米,由是三条分履带组合而成。这款超级鼠坦克的最高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近四十公里。以其体积和重量来说,这绝对是人类工业生产之中的奇迹之作。

就连超级鼠的动力系统使用的也都是改良型号的海军战舰用发动机。可以想象一下一艘海军战舰在陆地上行驶的画面。

因为体积巨大,超级鼠装备的可是战列舰级别的主炮,而且还是双联装的炮塔。一开始准备装的是三百五十六毫米口径的火炮,不过因为技术上的原因改为两门二百八十毫米口径的双联装主炮。

除此之外,超级鼠还装备有两门一百二十八毫米口径的火炮和十二门四十毫米口径的高射炮以及若干高射机枪。就其火力来说在海军之中都能够排的上号。更别说是在陆地上了。这款超级鼠坦克是陆地上的超级无敌堡垒,明军之中没有任何陆军武器能够与其对抗。不过。这只是在陆地上来说。

德国人似乎非常喜欢这种超级武器。火炮如此,坦克也是如此。除了这款超级鼠p1000之外,德国人还计划开工建造体积更大,重量达到一千五百吨的p1500。只不过因为明军的快速逼近迫使他们无法开工建造。

这种钢铁巨兽在陆地上是无敌的,但是它的致命缺陷却是在天空之中。

虽然装备有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但是其巨大的体积和缓慢的速度一旦遭遇明军空中力量的突袭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想想它的长宽高。再计算下其面积就知道一旦大明陆航的轰炸机部队飞过来之后会是个什么样的下场。

原本这辆编号为002的超级鼠坦克是在法兰克福附近做最后的调试工作的。之所以没有运往德法边


状态提示:第五百零七章 铁血德意志 (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