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辉煌之世>第五百六十四章 登陆美洲 六

ps:感谢书友为了继续有书看的万赏支持,实在是太感谢了!

“轰!”之前开过来已经转过车身的连长座车发出一声怒吼,一枚穿甲弹狠狠的将对面一辆谢尔曼的炮塔击穿。

谢尔曼的装甲防御力量还算是不错的,其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甚至能够达到76.2毫米。可是在这种距离上被豹式的l71倍口径火炮射出的88毫米穿甲弹击中,其结果也就像是纸糊的一样被击穿。

打穿了还不算,炮塔里面可是有着数十枚炮弹的,这些炮弹被毫无悬念的引爆。其威力之巨大甚至是将这辆谢尔曼坦克的炮塔整个炸开。弹药殉爆的威力是如此恐怖,这辆高度近三米的谢尔曼坦克的炮塔被掀飞出了十多米之后重重的砸在了地上。

或许是邻车的殉爆影响到了自己,道路上另外一辆谢尔曼在王诚的座车完成了转向和瞄准之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直到王诚的车组将其击毁。

“前进!前进!”感觉自己心跳都在加速的王诚大声命令驾驶员加大马力前进,将那两辆被击毁的谢尔曼坦克硬生生的给推开。至于其它的那几辆美军坦克在自己这边被击毁两辆坦克之后就已经后退了。他们可是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坦克不是人家的对手。

“步兵们上来!去清除两边的威胁!”在冲到街角之后,这个坦克连的坦克纷纷停了下来。王诚从炮塔内探出头来向着伴随作战的步兵和那些依旧驻守在这里的海军陆战队员们大声命令他们上前保护坦克。

毕竟之前明军是怎么对付美军坦克的,那些美军步兵们也能够如此对付明军的坦克。美国人也是有着自己的火箭筒的。

王诚的连队坦克数量并不多,与美军第49装甲师此刻还剩下的百多辆坦克相比起来相差不少。而且美国人还拥有大量的步兵作为支援。在这种情况下此刻还在运输船上的师部给他们的命令是坚守这座小镇,等待援军的到来。

在装甲部队杀入小镇之后,措手不及的美国人匆忙退出了半个镇子。而明军很快就再次巩固了自己的战线。等到美国人回过神来的时候,明军已经把镇子完全夺了回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军正在大规模的通过滩头和港口将众多的兵员和物资送上岸。而美军则必须要尽可能的去阻止这种事情。不要多,只要一个晚上的时间,那明军就能够将至少近二十万的全副武装的军队和大量的军用物资送上岸,这还是保守估计的数字。

如果美军第49装甲师不能尽快的攻入港口区。哪怕无法夺回也要大规模破坏的话。那他们也就不用再进攻,现在就可以撤退了。

虽然第49装甲师的官兵们自己或许很想要就此撤退,可惜的是美国陆军部不会同意,白宫也不会同意。那些友邻部队更加不会同意。经过重新部署之后,第49装甲师在晚饭之前再次发起了一次猛烈攻击,试图夺取这座通往港口的重要镇子。

百多辆坦克排列成了长长的纵队,数千名美军官兵都接到拼死作战的死命令,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尽快拿下阵地。为了给前线部队提供支援。美军七拼八凑的弄来了二十多门火炮向着镇子里面的明军进行轰击。

第49装甲师原本拥有自己的自行火炮营作为火力支援。可是这个营的自行火炮在早上明军大规模空袭的时候就已经被炸成了一堆废铁。现在只好从附近的友军那里弄来了些105,甚至是76毫米口径的火炮进行支援。

美国人的工业生产能量非常强悍,强悍到了除了大明之外可以秒杀其它所有国家的程度。他们的陆军与大明一样同样完成了机械化改装,与大明一样不再使用马匹而是使用汽车作为运输工具。美国人还拥有强大的能力能够同时生产包括飞机,坦克,军舰,火炮等等众多军用物资。而且其生产数量同样是仅次于大明。

美国陆军的步兵部队,哪怕像是第四十机步师这样的国民警卫队也装备有坦克营。各种口径的火炮数量也高达近百门之多。这种重型武器普及率几乎与大明陆军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第49装甲师能够在此刻收罗到数十门火炮的原因所在。美军实际上并不缺乏各种军用物资。

纷飞的炮弹不断落在小镇上,将一栋栋的建筑炸成废墟。而明军此刻还没有将炮兵们卸载下来,无法动用自己强大的炮兵力量进行还击。好在明军还占有空中优势。在遭到猛烈炮击之后。明军立刻呼叫空中支援。在空中游猎的轰炸机编队在十分钟之内就赶到了战场上,顶着地面上美军防空武器的射击,用一次次精准的俯冲轰炸将美军的火炮给掀翻。

百多辆坦克与数千名士兵组成的攻击编队实力非常强大,不过明军也毫不示弱。后方的港口内不断的卸载军用物资,小镇内的明军很快又得到了一次装甲部队的支援补充。明军此刻在镇子里面已经拥有了七十余辆坦克和近两千名士兵。

如此狭窄的小镇内无法容纳双方如此之多的部队。美军冲进镇子里面几乎就是在与明军面对面的搏杀。

炮火轰鸣,弹雨横飞。双方军队化身为职业拆迁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将整座小镇给化为平地。各处废墟之间,双方的步兵几乎都是面对面的厮杀,挥舞着枪托和工兵铲进行肉搏战成了常态,很多时候一梭子子弹过去能够将双方同时打倒一批人。

步兵们厮杀的时候双方的装甲部队也没有闲着。在众多的建筑被拆解之后。射界变的良好


状态提示:第五百六十四章 登陆美洲 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