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一起,军费开支又要增加,现在国库中的余款不足支撑一场战事。如果要对鲜卑宣战,那么刚刚停下来的募捐就要继续进行。”左谏议大夫的李穆高声说道。
“宣战?你想过没有战争要控制到什么规模?参战部队需要多少?战事要进行多久?”枢密院参议长贺若弼轻蔑地质问道。
显然虞世基对此早有准备,面对众多的质问,并没有惊慌,说道:“现在对鲜卑开战好处颇多。第一,鲜卑人自从被赶出我国领土后,一直妄图重返故乡,对我国怀有很深的敌意,每隔几十年总会挑起一些事端,以试探我国国力。如果面对挑衅,我们不作出反击,他们就会变本加厉,以后会更加猖狂,所以必须要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
“第二,现在鲜卑的主力都在罗马境内,是我们出兵的最好时机。这种机会稍纵即失,不容我们蹉跎之故。语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现在对鲜卑出兵,对我们更加有利。”
“第三,出兵经费的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我们答应罗马人的合约,军费自然有人帮我们出。这是一石二鸟,总比以后我们自己出钱出兵的好。”
“第四,将士们在前线征战多年,的确很疲劳,也很思念家乡的亲人。可是身为军人,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如果面对敌人的入侵,我们的军队不去作战,反而回家修养的话,我相信绝大多数将士都会感到耻辱。再有,为了鼓励将士的积极性,可以下令对鲜卑作战时,除了缴获的军用物资外,一切财产军归将士私有。这样一来,将士们的士气必定会高涨。”
“第五,我们有五个甲等军团在西部,现在对鲜卑作战不必在从内地调兵。至于作战部队,我认为以目前鲜卑的兵力来看,动用其中的三到四个军团即可。至于规模和作战时间,要看鲜卑人的态度而定。如果鲜卑人肯道歉,并交出右贤王,我们也可以随时与他们签订合约并撤兵……”
当虞世基滔滔不绝陈述厉害关系之时,在座的内阁大臣们都静静的听着,未多发一言。当他说得差不多的时后,大司空王宜说道:“虞大人,你的想法不错,可是能用外交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动用武力呢?”
“王大人的意思是先要通过外交方式解决?”虞世基明知顾问。
王宜点头称是,虞世基还未开口,旁边一人说道:“与其多此一举,不如快刀斩乱麻的好,至少对方没有准备。”
王宜是大司空,平日主管工部和礼部,帝国的外交事务都由他来总负责。他自认为在内阁大臣中,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外交,现在竟被人说成多此一举,不由升起怒火,刚想呵斥,发现说话的是冼孜,把到嘴边恶言又咽了回去。
冼孜现在是右谏议大夫,之前是礼部尚书,是具体负责外交的大臣。与她相比,王宜自然不能说自己是精通外交。加之她又是女性,王宜也不好恶言对之。忍了忍,问道:“冼夫人,难道你认为用外交手段不可能解决此事吗?”
“是的,这事不可能通过外交解决。”冼孜斩钉截铁地说道。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当然。昨日战报到的时候,下官正在面见陛下。陛下闻之盛怒,发誓要亲见右贤王的首级。如果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陛下定会要要求鲜卑交出右贤王,但这对鲜卑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前年,右贤王预图趁老单于病重夺位以及与叛匪勾结的事情,老单于后来都知道才一清二楚,可老单于只是象征性地削去右贤王的一千户作为惩罚就了事了。要老单于交出这个最疼爱的儿子,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下官说用外交解决是无用的。”
既然冼孜转述了同乐的意思,王宜也不再争辩,徒然坐回原位。高颖心想,可能陛下召太尉去就是为了出兵之事。如果是皇帝下决心要出兵,战争是不可避免了。
高颖出任丞相后,就想着如何振兴帝国的经济,他甚至规划出了数套方案,只等着平叛结束后就开始执行。现在叛乱倒是结束了,可偏偏又出了这门子事,让他有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
高颖正在感慨,听见贺若弼说道:“我认为不宜对鲜卑宣战。因为战事展开后,谁也不能预计其规模和战事的长短。一旦战事拖得过久,即便有罗马人的军费做支撑,也会出现不利的局面。我建议还是劝说陛下,争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为好。”
高颖暗暗摇头,贺若弼太一厢情愿。同乐的个性刚毅,他认定的事情旁人很难劝阻。要说有,也是极个别之人,如以前的宇文护,现在太尉等。但太尉除了原则性的问题外,从不与同乐唱反调,所以也没有多大可能会在这件事情上去劝说同乐。
而且高颖从前一段内阁商议是否与罗马人结盟之事上也可以看出来,太尉似乎对合约感兴趣,不然他早就出言反对,而不是一声不吭地看着众人争论不休。既然太尉想与罗马人结盟,那么他多半会赞成与鲜卑宣战。
高颖已经有了觉悟,可贺若弼却还未醒悟,喋喋不休地讲述出兵的害处。在他的带动下参谋部参议长柳述,军机处军机处参议长薛胄都出言反对出兵,而宇文苞则在冼孜之后,表态支持虞士基的提议,阵营又变得与前几日一样。不过以贺若弼为代表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