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大汉骑军>第五部第三百一十四章 突击(2)

7月22日,担任全军前锋的前师一团在奥兰地区的合山附近,与一支鲜卑军遭遇。-79-据罗济营初步侦查,这支鲜卑军由骑兵三千,步兵三千,强弩手一千,投石车十辆和若干后勤队组成,总兵力接近八千人。

刘文常列阵于一座小山丘上,此处两面是绝壁,一面是树林。刘文常命一团五个营弃马在山丘上布防防御,另一个轻骑营和罗济营埋伏在树林中。总兵力四千二百余人。

刘文常本想等待己方主力到齐后,再与敌军开战,不料鲜卑人却率先发起了进攻。最先冲上来的是三千鲜卑骑兵,刘文常命埋伏在树林中的罗济等两个营迎击,令罗济担任作战指挥。

罗济所率两营都不满员,两营相加人数只有一千出头。罗济十分清楚,与鲜卑骑兵硬拼对己方不利,即使取胜也损失太大,于是带着两营骑兵与敌人周旋起来。鲜卑骑兵最先朝小山丘冲击,罗济便从其侧翼发起攻击。鲜卑骑兵转身想与之‘交’战,罗济又边打边撤,渐渐把敌骑兵引向远处。

在双方骑兵纠缠时,这支鲜卑部队的主将下令三千步军与五百强弩手,向小山丘发起进攻,留下五百强弩手和少数亲兵担任预备队,又命后勤队组装投石车。由于是遭遇战,前师一团根本来不及挖掘出防御工事,只能命两个营暂时充当步兵,拿着以前缴获的长枪、战锤、盾牌等步兵武器站在前排,后面三个营,一个压制鲜卑强弩手,二个营‘射’击冲向山丘的鲜卑步兵。

这股鲜卑步兵甚是勇猛,举着盾牌,冒着箭雨快速地冲向山丘。两个营虽然倾尽全力‘射’击,无奈鲜卑人太多。即使损兵折将无数,仍然如排山倒海般涌过来,直扑向汉军布阵的山丘。刘文常命前排的汉军下山迎击,继续朝冲过来的鲜卑人‘射’击,阻止其后续部队跟进。

一团二营长周楚德被刘文常委任出击部队指挥,他率领两营八百人勇敢地向着两千余人鲜卑步兵迎去。一、两分钟后,双方在山丘坡地展开了‘肉’搏。

周楚德在一团素有勇名,是刘文常麾下第一猛将。刘文常很放心他带队出击。这时的周楚德哪里像是骑兵,他解去衣甲、手持两柄战锤,第一个冲入敌阵。他一面高呼前进。一面挥舞着沉重的战锤砸向敌人。在他的带动下,八百骑兵高呼“前进”。与鲜卑人步战在一起。

周楚德从军前也是业余砸阵高手。他身体强壮、体力充沛、头脑灵活,是当年所在队地主力突击手。此时此刻,他把战场当成了砸阵场,朝着十分区敌方的军旗处冲去。

沿途鲜卑人拼命阻止他的前进,可他搏斗术过人,又敢玩命,行进路线又是鲜卑人相对薄弱之处,最后奇迹般地带着五十余人突到敌方军旗的所在处。

敌方将领见他来者不善,急忙命令亲兵们组成枪阵。如林般密集的锋利枪头树立在军旗前方。周楚德无视对方组好的队列,将手中的战锤舞得如风车一般,撞入枪林中。

他手中翻飞的战锤砸翻了周围的十余名鲜卑士卒,打开一条通道,身后五十余汉军高呼“夺旗”杀入阵列。鲜卑将领也死战不退,立于军旗前与冲进来的汉军打成一团。

周楚德虽硬闯进来,任他把战锤舞得飞转。也无法避开所有地刀枪。他的左臂与右‘腿’都被长枪刺穿,后背也挨了几刀。更险地是,迎面突然刺来一枪。他急忙侧头一闪,结果避之不及,从嘴角到左耳部被枪尖划破,形成一道又长又深的创口,鲜血喷洒四溅。

周楚德被亲兵们拼死救下。他顾不得自己的安危。仍含糊不清地呼喊着“前进”。一使劲,鲜血止不住地从裂开的伤口往外冒。血‘肉’模糊的模样甚是可怕。亲兵们想为他简单地包扎一下,可他见越来越多的鲜卑士卒向军旗处汇聚来,一把推开搀扶着他的亲兵,身上穿着两把半截长枪,一手提着战锤,一瘸一拐朝五丈开外的敌将走去。

他身前本有几名敌军士卒想上前阻拦,但见其如同厉鬼般的模样和冷酷地目光时,都哆嗦了,结果立马被周楚德的亲兵们给杀掉。

在亲兵们的掩护下,他到了那员敌将的身后,举起战锤大喝一声“嗨”,战锤应声下落。正巧那员敌将刚将一名汉军砍倒,闻声转过头来,一个血‘肉’模糊的脑袋出现在眼前,一双凶狠的眼睛瞪着他,尽管他也是久经战阵勇将,也惊得大呼起来。

在惊呼声中,周楚德的战锤落下,将那员敌将地脑袋砸得粉碎,红白之物溅了他一身。此将领一死,军旗周围的鲜卑士卒顿时士气锐减。与周楚德一同突进来的数十名汉军趁机高呼着“万岁”,涌向敌军旗。霎那间,就把军旗周围地鲜卑兵杀散,将军旗夺下。

鲜卑军旗一倒,全军士气大减,尽管没有四散逃窜,整个队形马上变得‘混’‘乱’起来。有的鲜卑军官带队冲向倒下的军旗处,妄图将军旗夺回;有的鲜卑军官则带队继续往小山丘进攻;还有的鲜卑军官想重组队形,‘乱’如一盘散沙,给汉军乘胜追击创造了大好机会。

破敌地大好时机就在眼前,刘文常却没有意识到,没有下达骑兵出击地命令。所幸担任阻断‘射’击的一团四营营长马士轸意识到了,机不可失啊,他来不及向刘文常请示,当机立断下令本营将士上马出击。

四营六百多骑士在马士轸地带领下,从山丘冲下撞入鲜卑步兵阵的左翼。进去敌阵后,四营又在马士轸


状态提示:第五部第三百一十四章 突击(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