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六十二章 分兵发展

25日下午,陈海松召集独立师营以上干部会议,宣布经师党委会研究决定政治部主任欧阳毅、参谋长孙飞率领补充团在晋北活动,以平鲁县为中心,创建晋北根据地,逐步控制左云、右玉、偏关、神池、五寨等地,屏障绥西、陕北大本营。政委杜义德、副师长刘钢率领独二旅回到晋察冀根据地,逐步在小五台山、平西地区活动。陈海松率领独一旅逐步进入燕山、冀东地区创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向南威胁平津、向北逐步渗透东北,接济抗联。

要求各部认真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吸收社会各阶层力量壮大我党力量,收拢改造晋绥军、收编地方抗日武装、坚决打击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损害老百姓利益的敌伪、土匪、恶霸势力,建立我党领导的民主政权。

在根据地建设中坚决依靠贫苦农民、团结开明士绅、争取地主、商人,落实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发展教育、解放妇女的政策,各级政治部门要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根据地建设、改造民生、改良社会风气的工作中去,把根据地建设成为抗日的堡垒、发展的典范、军队的后盾。[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杜义德坚决拥护军长的战略决策,强调敌后形势多变、敌情复杂、山区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对全体指战员都是一次严峻考验。需要我们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细致化解部队中的畏难情绪、急躁情绪,做好长远打算。

创建敌后根据地不是消极地藏到山里去,而是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阻止敌人的进攻,打造坚强的堡垒,训练出更多有战斗力的部队。该拉出去练兵时就坚决打出去,该枪鬼子物资时就主动调动敌军,组织小的战役,改善部队生活。敌人进攻时发扬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保存自己有生力量的基础上,坚决消灭孤立冒进之敌,把根据地变成敌人的坟墓。

副师长刘钢要求部队严格按训练条令的内容标准开展练兵活动,绝不能把自己定位成地方守卫部队,必须保持强大战斗力、单兵素质、营连攻防战术、步炮协同演练都要反复练习,做到一声令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各团、旅成立新兵训练营,选派优秀干部对爱国青年、收编武装进行正规化改造,至少训练半年方可加入正规部队。要求各部到明年八月前正规部队翻一番、组建不少于正规部队的地方武装和相同数量的民兵游击队。缴获物资数量很大,各部离去时每人多带两支枪、五个基数的弹药。补充团、独一旅将去新开辟根据地,粮食物资你们全部带走。

陈海松说:“分兵是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趁着敌人全力南下,后方空虚的时机,咱们抢先占领,等他们回过头来整顿后方的时候,我们已经熟悉了周边地形,取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建立起了稳固的乡村政权,足以自保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囤积了足够的物资。

各部要依靠自己、白手起家,在当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当地的抗日主力,成为当地百姓的主心骨、保护神。各部安心发展一两年,相互加强联系,与地方党组织紧密合作,把根据地建设好。等你们羽翼丰满、实力强壮时,我会带你们走出大山去打更大的胜仗。

今晚独二旅携带30辆汽车物资从这里出发经应县、浑源、广灵、蔚县返回晋察冀,担负起保卫根据地的任务,沿路注意侦察,隐蔽行踪,卸下物资后,把汽车移交给野战医院、兵工厂、军供给部,派一支部队掩护陈主席、李主任、郑部长他们机关后勤单位向大同集结。独立师补充团携带30辆汽车物资从这里出发经朔州、抵达平鲁,建立晋北根据地。教一旅一营、教二旅一营、教导师补充团随同独立师师部、教一旅前往大同归队。

虽然分兵后各部只有数千人,我相信一两年后,我们重新聚合在一起时就是兵威强盛的大兵团。临别时我就想跟大家说我们是从鄂豫皖走出来的红军,是经过河西走廊艰难困苦考验的西路军,是在平型关、阳明堡、雁门关大杀四方的八路军,没有什么敌人和困难能吓倒我们。”

傍晚时,告别了依依不舍的补充团、独二旅,陈海松带着剩余部队踏上北上的旅途。

遥远的淞沪战场此刻也到了生死关头,面对蒋介石全部主力的顽强抵抗,松井石根急需的援军因为山西战场的拖累而迟迟不能到达,战场陷入僵局。

从10月10日开始,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国军各部虽然顽强战斗,却无力抵挡来自海上、空中、地面的立体打击,死伤惨重,相继退出阵地。第三战区所部轮番上阵、昼夜血战,堪堪遏止住日军攻势,但伤兵满营、武器损耗严重的中央军各部已是元气大伤。

10月15日,庐山大本营里阴云密布,陈诚、白崇禧、顾祝同、戴笠等端坐在会议桌前大气也不敢出,只有看着淞沪地图愁眉不展的蒋介石在那唉声叹气。上海真的守不住了吗?自己可是把全部精锐都集中到了这里,对面也就十余万日本兵嘛,怎么就越打越被动了呢?

“辞修,有新的部队开来吗?上海不能丢,国际影响太坏了。各国正在酝酿召开国联大会,调停中日争端,我们不打出个样子,很难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弄不好又是一次丧权辱国。”

“部队正源源不断地开来,刘湘的川军已经出川抵达汉


状态提示:第六十二章 分兵发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