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聚拢精兵
彭绍庆自凌源与老首长一别快八个月了,此时相见分外亲热,陈海松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对一旅由13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六七千人枪炮齐全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很欣慰,又和随同前来的代县老熟人张寿春见面,他现在是一旅侦察连连长,带着手下一个班保护旅长前来。
陈海松还记得在收降晋绥军时张寿春怒斥团长带领近千人参加八路军时的情景、也记得他在阳明堡英勇杀敌的场面,对这个有正义感、素质上乘的解放战士印象颇佳,亲热地鼓励他几句,又和班长田旭东、副班长张大龙等握手问候。
看到彭绍庆带来的一色凌源入伍的新战士,问他部队的编制和人员构成情况,是不是骨干力量短缺?张守春忙说:“部队骨干不缺,基层连队每个班都至少有两个老兵当正副班长。侦察连是新组建的部队,是通过全旅军事大比武选拔出来的,田旭东、张大龙都有很过硬的军事素质,在民兵队、新兵队、战斗部队里表现优异立过战功的,所以才被提拔使用。
热河一带民风剽悍、勇猛顽强,又都痛恨日本鬼子的残暴统治,加上都有很好的身体底子和打猎、当庄丁的军事基础,进行三个月新兵训练后和老兵差距不大。侦察连里多一半是当地战士,一来地形熟语言通二来确实能力很强。”
陈海松这才放下心来,让张守春他们抓紧休息,领着彭绍庆和两个向导走进小树林介绍给马继援认识,又和老熟人马元海等人见了面。陈海松指着地图对彭绍庆说:“军情紧急,你是这里的地头蛇,对围场情况比我们熟,抓紧时间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彭绍庆说:“大尖顶原来住的土匪叫寇金生,现年四十五岁,是围场本地农民,满族。直奉战争时,兵荒马乱、百姓受害颇深。他的父母姐弟在战乱和后来的饥荒中先后丧生,土地也被得到官府保护的汉族地主霸占,他和同村十几个失去土地的满族青年趁夜杀死地主满门后防火烧了地主家上山落草。也是一个苦命人。
但他们上山以后,不再同情弱者,仇视所有有钱有权有土地的人,吸收了相同处境的蒙古族马匪、东北过来的胡匪、当地小股土匪,人数达到两三千,分成十几股在围场南部一带活动,占领大高尖后又搬了五六百户农民上山种地,以此为根据地肆无忌惮地抢劫、绑票、杀人、qiáng_jiān,十几年来被害者极多。
我军进入后,要求他们下山抗日,他们不但不来还袭击我们控制的村镇,杀害我军战士13人,百姓遇害50多人。我们组织了两次搜捕但没有兵力优势,他们占据地利、人多势众,又有一定民众基础,考虑到这里民情复杂我们除在几个堡垒村留下少量战士组织民兵队坚持外,其余的都撤出了围场。”
陈海松明白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工作的难度,没有责备他,宽慰他说:“匪患是热河的痼疾,他们虽然是些穷苦人,个别时候也打鬼子,但从本质上说他们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是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威胁,是日本统治的帮凶必须铲除。前一段你们力量小,对他无可奈何,现在有马家军的帮助,彻底解决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对大尖顶耿耿于怀的彭绍庆早有准备,应声说道:“偷袭,刚才来的路上我和张二哥、王兄弟从南坡绕过来,看了地形。大高尖南坡陡峭,北坡从太乙堂开始一条土路有十几处险要关卡,强攻难度很大,东边的柜上村有一条小路,守备也很严密,唯一的办法就是西边的几条狩猎小路,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一片悬崖,一般人上不去,所以守备较松。张二哥他们曾经走过,借助人墙、绳索可以登顶,直达西峰土匪老窝,相对隐蔽,突然上去肯定能打乱敌人的防守阵型。缺点是上去的人少,如果敌人反击,支持不了太多时间。”
“张二哥,你上过大高尖,你给我介绍一下大高尖山顶的情况。”
潘家店村民兵队长张铁山身体强壮、长相粗犷、一脸的络腮胡,用很接近北京话的围场话说:“大高尖和潘家店隔着一条山梁,相距北沟不到十里地,村里农闲时节经常组织青壮去那里狩猎。鬼子来的第二年,寇金生在北边呆不下去跑到这里占了大高尖,此后就设置了哨卡不让村民接近,既抢大户农夫也抢鬼子汉奸,谁来打谁,这方圆百里属他厉害。
这大尖顶有四座山峰紧密相连,南面那座最高,笔直而立,顶部尖锐,因此得名,其他三座相对低平却也险峻,几条上山的路就是四座山峰之间的山谷,四个山头中间部分倒是平坦有一千多亩地大小,山上有两条小溪,以前有附近农民在山顶开了三四百亩地,寇金生上去后又迁了几百户人家,估计又开了几百亩。”
“四座山头是怎么排列的?相距多远?几条路的位置在那里?主要的建筑在那里?”陈海松边问便在纸上画着草图,张二哥两个从旁指点修正。没有什么明显差错后,陈海松把山顶平面图转化成山势立体图画到一幅更大的纸上挂到地图架上。
马继援等对着地图发了半天呆,有了这么完整的逼真的俯瞰图,进攻路线基本上就清晰可见了。骑兵师来了三四天了、步兵旅也到了两天可没一个人这么研究地形画出地图,画了几幅也都是通过望远镜标出上山路径的平面图,在战前准备的能力方面的确差远了。
“继